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旅游

通渭县: 以“四大名片”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2025/04/17/ 16:15 来源:定西日报 作者:包雪瑞 杨强鹏

通渭县:以“四大名片”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包雪瑞 杨强鹏

  笔墨丹青绘就一座城,满城飘香。陇上神泉康养一千年,沁人肺腑。

  长征足迹刻下爱国魂,薪火相传。锄头砚台同耕岁月长,文脉流芳。

  近年来,通渭县以“品通渭书画、享陇上神泉、访红色圣地、游耕读人家”四大文旅名片为引领,书写着文化与经济交融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这座千年古县,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资源禀赋,将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深度结合,走出了一条“诗与远方”共生的特色之路。

翰墨飘香 书画通渭。陈佰万 摄

  品通渭书画:笔墨丹青铸就“艺术之乡”

  “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这句民间俗语道出了通渭人对书画艺术的执着热爱。作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通渭的书画文化早已融入百姓生活的血脉。全县书画创作人员超1万人,中书协、中美协会员63人,民间收藏总量逾280万件,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形成了全国知名的书画交易市场和西北最大的文房四宝交易基地。

  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农民书法家张万昌深有体会,“书画产业为农民开辟了新路,过去扛锄头,现在握笔杆,艺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张万昌感慨地说。

  在通渭,书画教育从儿童时期便深入人心。每年寒暑假,小学生陈家琪都要参加书法培训。“学习书法让我更耐心,成绩也提高了。”像她这样的孩子,全县每年有5000余人参与书画培训。

  近年来,通渭县通过“书画+产业”模式,培育文创企业30余家,开发衍生品百余种,年产值达5000万元。悦心国际书画村等12个国家级书画培训基地吸引800余家画廊入驻,每年八月举办的书画交流盛会汇聚千余名艺术家,让通渭成为全国书画创作的交流枢纽。

  “通渭的书画氛围独一无二,每次交流都能激发新灵感。”黑龙江书法家王占英连续十年参与通渭书画交流盛会,他表示,这里已成为艺术家“以笔会友”的圣地。

  “书画不仅是通渭的文化符号,更是发展的核心动能。”通渭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李逢霖表示,未来将深化“文旅名县”战略,建设全国书画信息发布平台、采风基地及西北最大文房四宝交易中心,推动“书画名城·康养通渭”品牌走向世界。

  为顺应时代潮流,通渭县正打造“书画数字交易平台”,推动传统艺术与电商深度融合。通渭正让丹青墨香插上科技的翅膀,连接更广阔的艺术天地。

陇上神泉 康养通渭。张赛 摄

  享陇上神泉:温泉康养催生“西北第一泉”

  “万壑琼瑶早雪天,灵泉汨汩泛青烟”——明代诗人王瓒笔下的通渭温泉,早已在历史长河中刻下印记。清代《温泉志》更称其“浴可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1937年,长征途中的红军曾在此沐浴休整,为这片热土增添了红色记忆。

  通渭温泉自古享有“陇上神泉”美誉,其水温高达113℃,日泛水量6000吨,富含32种矿物质,兼具医疗与康养价值。2025年,总投资18亿元的温泉旅游开发项目全面启动,规划建设翰墨文化休闲区、温泉游乐门户区等五大板块,致力打造西北首个温泉康养基地。

  春日的温泉开发建设项目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生态产业路、农特展销馆等工程正加紧施工。

  项目技术负责人王建龙介绍,通渭县温泉开发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1892亩,项目融合陇原风情、书画艺术、农耕文化、红色文旅资源禀赋,为丰富游客体验,项目计划引入多元业态。

  兰州市民吴燕感慨:“每两三个月带父母来泡一次通渭温泉,身心疲惫一扫而空。”

  近年来,通渭县人民医院创新推出“中医+温泉”康养模式,建成全省首个县级中医温泉水疗中心。康复科主任张晓非表示:“温泉水中的氟、偏硅酸等成分对银屑病、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结合中药熏蒸、针灸推拿,可快速缓解病痛并提升免疫力。”数据显示,温泉疗法使患者康复周期平均缩短30%,吸引周边省市慢性病患者慕名而来。

  未来通渭将融合中医药资源,推出特色康养服务,延伸“温泉+文旅+医疗”产业链。县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推动温泉资源与中医药结合,发展特色康养旅游。”

  2025年,通渭县已整合各类资金3.2亿元,对温泉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改造提升,旨在打造水清、岸美、路畅的游览通道。门户区游客服务中心和温泉公园的建设也同步推进,核心区则重点提升酒店生态园等商服设施,完善景区道路。

  通渭县以温泉为核心,串联书画、红色、农耕资源,推出“品书画、泡温泉、游乡村”的复合型旅游线路,推动“温泉经济”成为县域增长新引擎。

  从“浴疗百病”的自然奇观到“文旅康养”的经济引擎,通渭温泉以地热为墨,绘就了一幅生态与人文交织的振兴画卷。

榜罗重镇 红色通渭。陈佰万 摄

  访红色圣地:赓续长征精神的“红色热土”

  通渭,一片浸润着革命精神的红色热土。

  通渭是红军长征途经的重要地区,红色基因深植这片土地。以榜罗镇会议纪念馆为核心,华家岭阻击战遗址等3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支撑,通渭构建了覆盖全域的红色教育网络,年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同时,为传承红色基因,通渭县累计投入超千万元,修缮了红军将帅住宿一条街、党家堡战斗遗址等遗迹,并建成纪念馆,用于陈列珍贵革命文物,如国家一级文物“红军宣传标语门板”,生动再现长征时期的军民鱼水情。

  春日的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前,一群游客正在讲解员范科蕙的带领下,重走长征路、聆听红色故事。这座被毛泽东称为“红军长征走向胜利转折点”的红色圣地,正以历史与现实交融的笔触,书写着新时代长征精神的传承篇章。

  “1935年9月27日,榜罗镇会议在这里召开,确立了红军长征落脚陕北的战略决策,为中国革命点亮了明灯。”在纪念馆内,范科蕙手持扩音器,向游客讲述着这段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她的讲解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史料细节,每一处地名、每一个时间都经过反复考证。

  “站在这里,看到一件件历史文物,深刻感受到当年红军战士的艰辛和不易。”游客张先生感慨道。

  而在华家岭阻击战遗址,锈迹斑斑的子弹、被岁月侵蚀的战壕,仍在诉说着1936年红五军与国民党军的殊死搏斗。那场战役中,副军长罗南辉等887名战士壮烈牺牲,鲜血染红黄土。“每次触摸这些弹壳,都能感受到先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讲解员王珊动情地说。

  近年来,通渭县创新融合,以“红色基因”为根、“红色故事”为魂、“红色文化”为脉,深挖长征历史资源,创新“红色+”文旅融合模式,通过“红色+研学”“红色+文旅”等模式,推出“如意甘肃‘研’途乡遇”主题线路,吸引海内外游客参与沉浸式红色体验。2025年,榜罗镇革命遗址景区升级工程启动,计划建设长征步道、情景剧场等项目,让历史故事“活起来”。

  “我们不仅要保护遗址,更要让红色资源‘活’起来。”通渭县文旅局负责人李逢霖说道。

“刚强兄弟”许志刚、许志强忙着种树。张赛 摄

  游耕读人家:乡土文化滋养“诗意田园”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通渭人将农耕文明与艺术追求完美融合,形成了“锄含云水笔含墨”的独特文化现象。这里的人始终铭记“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古训,孕育了“耕读、坚韧、进取”的通渭精神。

  现已70多岁的“刚强兄弟”,是通渭人耕读传家真实而生动的写照。这对孪生兄弟出生于干旱少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的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他们倾心植树播绿,凭借5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了满山苍翠,在榜罗镇种出400亩“小江南”,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旱塬愚公”。

  今年,兄弟俩的植树清单上又多了一些不知名的树种。“过两天有雨,一定要抓紧栽树,土湿成活率高!”56年来,他们摸索出“雨时栽树、闲时修路”的智慧,在悬崖边凿出旋转阶梯,将南方棕榈、云杉等20余种树种引入黄土旱塬,打造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松”的生态奇迹。

  种树之余,两人的艺术人生同样绚烂。一个会画画,一个会做根雕。他们或伏身画案,挥毫泼墨,或是挥动刻刀,创作根雕,用笔墨和巧手把梦中的家园描绘在纸上。

  刚强兄弟的故事正是这片文化厚土的缩影。他们以锄头为笔、大地为纸,将“耕以养身,读以明道”的古训化作行动。2016年荣获“CCTV年度三农人物”时,兄弟俩捧着奖杯说:“种树是咱庄稼人的本分,没想到能成榜样!”如今,他们的家庭被评为“耕读人家”,成为甘肃省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在通渭的各个村落,门匾上“耕读第”“清平居”的字样随处可见。通渭人,将“耕读传家”的古训渗入骨血,让笔墨丹青成为通渭人精神生活的底色。忙时耕作,闲时作画,他们以赤诚之心,以质朴为砚、生活为毫,书写着自己心中的“诗与远方”,守护着心中的乡魂。

  今日之通渭,正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产业为翼,在黄土高原上奏响乡村振兴的壮丽乐章。

  通渭县委书记邵鹏表示:“‘四大名片’既是文化符号,更是发展动能。我们将深化产业链条,推动书画、温泉、红色、农耕资源深度融合,书写新时代的‘通渭答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