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评论】
科技创新:破“茧”成“蝶”的启示
张文博
前不久,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其背后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模式,对于欠发达地区探索科技创新路径,实现从实验室“破茧”到产业链“成蝶”,极具启示意义。
“烛龙一号”由西北师范大学和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团队联合研制,可广泛适用于医疗领域、物联网领域以及海洋深处、南极北极、月球、火星等极端环境。这项源自甘肃的技术突破,无疑改写了科技创新的传统叙事。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核同位素闭式循环体系领域持续深耕,建立了低能激光离子源综合实验平台,研发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碳-14核电池换能器件全套工艺技术。这一案例生动说明,只要我们深挖本土科研积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欠发达地区也可实现“科技引领”,进而塑造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破局创新闭环的关键。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谁率先打破实验室与产业链的次元壁,谁就能抢占产业发展先机。西北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在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的突破过程中,主动与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紧密合作并联合攻关,借助市场化机制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可量产的产品,形成了实验室“破茧”到产业链“成蝶”的无缝衔接。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通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创新闭环,成功打破了欠发达地区“断点式创新”、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困局,使科研成果充分契合市场需求,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人才与技术的共生进化催生创新生态。在研发过程中,西北师范大学将实验平台转化为教学现场,让研究生直接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既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又使产业需求推动学术研究。这种“科研即教学”模式,成功将技术基因深植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培养了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且也促进了技术的迭代升级。这种人才与技术的共生机制,为创新生态的培育提供了鲜活样本:技术攻关为人才提供科研场景,帮助培养“解决问题型”思维;而新生代科研力量的创新视角,又加快推动技术突破走向产业落地。充分运用好这一机制,促进人才与技术双向互动,必将培育出富有活力的“创新种群”。
市场导向是成果转化的核心密码。“烛龙一号”因超长寿命、适应极端环境等特点,产业化前景十分广阔。这项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也得益于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敏锐的市场嗅觉。该公司在研发过程中深度介入,将技术参数与医疗设备、物联网等现实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通过企业主导的“需求倒逼研发”机制,精准打通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通道,加速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实践证明,有效破除科研成果转化的“堵点”,需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转化机制。只有让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在创新生态中流动,将“产业链”“人才链”融合为“价值链”“创新链”,才能持续激发“科技变量”转化为“发展增量”的乘数效应。
“烛龙一号”的诞生,为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充分汲取其中的宝贵经验,不断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之路,必将为甘肃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3月15日【推进强科技行动 塑造发展新动能】兰州市城关区:构筑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
- 2025年03月09日甘肃省启动产业科技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
- 2025年03月07日甘肃省建设“五大高地” 畅通“四大通道” 全力打造全国区域性科技创新及转化基地
- 2024年12月13日【强科技 增动能】科技创新引领药业发展——甘肃农垦药物碱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