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民到企业,信用变“真金”
——漳县“信用+”模式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蔡峰 通讯员 田金环
近年来,漳县武当乡深入贯彻落实“三抓三促”行动,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推出“信用+”模式,通过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对村民的日常行为进行量化评分,信用积分高的村民可享受多种优惠政策。
村民马香喜就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家住武当乡高家沟村村民马香喜计划扩大小黄芩种植规模,但苦于资金不足,发展能力滞后。乡村两级干部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联系武当乡信用社,由于马香喜信用记录良好,他很快就从当地信用社获得低息贷款,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难题。
同时,武当乡还将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等活动纳入信用积分。马香喜高兴地说:“以前觉得乡村治理是村干部的事,现在有了信用积分,大家都积极参与。村里环境变好了,我们的生活也更方便了”。
武当乡高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包玉荣表示:“‘信用+’模式让我们能够更精准地了解村民的需求和行为,及时调整治理工作方式,针对信用积分低的村民,我们会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提升信用水平。”
这只是漳县深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漳县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高位推动社会信用体系与经济体系深度融合,不断拓展“信用+”应用场景,以信用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融资难”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今年年初,漳水润农有限公司在漳县金融机构贷款100万元,从注册认证到资金发放仅用10天。该公司负责人刘玉江说:“这次贷款放款快、利率低,特别适合信用良好的中小微企业,有效解决了我们资金周转问题,保障了企业快速复工复产和稳定运营。”
漳县积极采用“信用准入制度”,在项目审批环节和招投标活动中,严把企业信用关,坚决杜绝失信企业进入。同时,建立企业信用修复一件事申请“专窗”,提供“一对一”贴心服务,全程提供信用修复“帮办代办”服务,已累计为26户公示期满或已履行相关义务的企业及时进行信用修复,以信用“小切口”推动服务质效“大提升”。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我们将坚持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通过创新‘信用+模式’,持续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信用建设新格局,为以信用体系建设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漳县发展改革局副局长彭晓芳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07日【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助推高质量发展】临洮 信用“活水”浇灌营商沃土
- 2025年04月05日【深化“三抓三促”行动 身边事】兰州新区:创新“信用+”场景应用为企业纾困解难
- 2025年04月02日宁县 高效推进信用修复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 2025年01月13日甘肃建成省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