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阳市环县芦家湾乡的田间地头,群众总爱提起一位“暖心卫士”——芦家湾司法所司法助理员尚素文。自2015年踏上工作岗位以来,尚素文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以“群众利益无小事,法治惠民践初心”的信念,化解矛盾、普及法律、守护弱势群体,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法律温暖人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司法为民篇章,成为新时代基层法治建设的生动缩影。

巧解千千结 当好和谐乡村“调解员”
“化解矛盾不能光讲法条,更要讲情、讲理。”这是尚素文常挂在嘴边的话。面对农村常见的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土地纠纷等“顽疾”,她总结出“三心三勤”工作法——耐心倾听、细心调查、公心调解;腿勤走访、嘴勤沟通、脑勤总结。
2024年初,有两家群众因复垦土地边界问题爆发激烈争执。两家本是邻居,却因二十年前的旧怨形同陌路,此次冲突更升级为肢体摩擦。尚素文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她深知,若纠纷不彻底化解,矛盾将代际传递。她采用“背靠背”调解法,先与知然(化名)谈:“知然叔,冤家宜解不宜结。老一辈的恩怨若传给孩子,您忍心吗?”知然沉默许久,终于松口。她又找到明理(化名),以同理心劝解:“明理叔,地界问题咱按法律来,但邻里情分更珍贵啊!”经过三天六次走访,双方态度逐渐缓和。最终,尚素文将两人请到调解室,以一份清晰的土地确权图和一句“远亲不如近邻”的乡谚,让两双手跨越二十年隔阂紧紧相握。协议签订时,明理感慨:“这女子不偏不倚,我们心服口服!”
从婆媳矛盾到土地纠纷,尚素文总能用“法理情”三把钥匙打开群众心锁。她说:“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让每个人感受到公平正义。”八年来,她成功化解各类纠纷2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普法润民心 甘做法治乡村“播种者”
“普法不能照本宣科,得让乡亲们听得懂、用得上!”这是尚素文开展法治宣传的初心。她走遍全乡10个村,将《民法典》《土地管理法》等法规编成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在田间地头开展“流动法治课堂”。一次普法过程中,她用“羊啃麦苗谁担责”“彩礼返还怎么算”等贴近群众生活的案例,让村民听得入神、学得透彻。一位七旬老人感慨:“以前吃了不懂法的亏,现在咱心里有底了!”

针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群体,她建立“法律帮扶档案”,累计衔接提供法律援助20余次。2021年,芦家湾乡成立“乡村法治文化广场”,她巧借这个宣传阵地,用心做起了“文章”,通过法治漫画墙、广播微课堂等形式,让法治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筑牢基层治理法治根基。
矫心也暖心 勇做特殊群体“护航人”
“社区矫正不仅要管得住,更要帮得好。”针对基层司法所最难管理的特殊群体,尚素文创新“三步走工作法”,首先建立“一人一档”个性化矫正方案,等熟悉矫正对象的情况之后,她探索利用社矫系统的心理咨询平台,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测评辅导,等与他们打成一片后,便组织矫正对象参与敬老助残等公益活动,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社区矫正对象张某入矫后自暴自弃,尚素文多次家访为其联系养殖技术培训,助其成为养殖能手。如今张某不仅还清债务,还主动担任起普法志愿者。
工作以来,尚素文管理的矫正对象无一人重新犯罪,她说:“法律有尺度,司法更要有温度。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回归社会,才是矫正工作的真正意义。”
初心如磐担使命 法治星火照山乡
从青涩大学生到群众信赖的“暖心卫士”,尚素文用坚守诠释了基层司法干警的忠诚与担当。
面对赞誉,她总是淡然一笑:“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会一直守在这里。”
在她的带动下,法治新风正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尚素文,这位新时代的基层法治“燃灯者”,正以初心为笔、实干为墨,继续书写着司法为民的温暖答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18日省司法厅开展2025年义务植树暨“司法行政法治林”建设主题活动
- 2025年04月17日普法宣传筑防线 共绘国家安全“同心圆”
- 2025年04月17日法治护企“春风吹 ” 营商环境“绿意浓”——张掖市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 2025年04月17日甘肃省司法厅召开《甘肃省数据条例》立法论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