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李凌达: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保障人民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随着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024年,中国居民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9岁,提前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要求。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离不开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担当作为和无私奉献。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表彰新一批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他们是医学高峰的攀登者,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同时也是新征程上的奋斗者。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了其中的五位代表,走进国新办新闻发布厅,请他们围绕“践行医者仁心 护佑人民健康”回答各位记者的提问。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们,坐我身边的三位是“白求恩奖章”的获得者,他们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碧波镇白秧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杨世霞女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江涛先生;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皮肤康复科主管护师邢少云女士。接下来是先进集体代表,江苏省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焦建栋先生;还有一位先进工作者代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中医师郜洁女士。
我们请台上代表逐一作一个自我介绍,首先请杨世霞女士。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碧波镇白秧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杨世霞:
大家好!我叫杨世霞,来自贵州省的一名乡村医生。1999年,我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2000年开始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我们村是以畲族和仫佬族为主的民族村寨,全村有8个自然村寨,456户常住人口,1899人。25年来,我以卫生室为家,手机24小时开机,认真接待服务每一个患者,深入群众每一户,了解村民的基本健康状况,做好常见病的诊疗、慢性病随访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我与村民融为一体,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称赞。我也许不是医术最好的医生,但我是村民们“最近”的医生。一个药箱、一把雨伞、一双雨鞋、一只手电筒,就是我出诊的全部装备。20多年间,我跑遍了白秧坪村及周边6个村的每一条乡间小道,累计出诊行程达一万多公里。乡亲们对我的称呼从“妹儿”“大嫂”到如今的“伯母”。在我听来,这是他们对我工作的认可。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尽我最大的力量为大家治病、看病,减轻患者的痛苦,帮助他们健康生活。谢谢。
李凌达:
我想,一万多公里的乡村小路,您不仅走进了乡亲们的家里,更走进了乡亲们的心里,感谢。下面有请江涛先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江涛:
各位好,我是江涛,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我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我所从事的领域是我们神经外科最难治的疾病脑胶质瘤,脑胶质瘤主要发生于大脑,恶性脑胶质瘤平均存活期短。我带领我们团队,为了攻克这个疾病,奋斗了37年。30多年来,我们主要建立了两个图谱,一个是为了使患者活得更好,我们建立了大脑功能区精准图谱,这样使脑胶质瘤患者在图谱指导下实现了精准切除,使患者术后功能得到了良好保护。同样我们也建立了脑胶质瘤的多组学数据图谱,通过这个数据图谱,我们发现了促使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基因,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命名了这个基因,针对这个基因,我们研发了一个小分子化合物,可以使这部分患者可以活得更长。
我作为“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很荣幸代表神经外科医生,能参加这个记者见面会,未来将带领我们团队,作为患者的守护者,不断把我们的成果推向临床,写进中国的治疗方案,惠及人民。谢谢大家。
李凌达:
好的,感谢您。深耕脑肿瘤综合治疗领域37年,我想正是因为你们的探索创新,让更多的患者有了活下去的底气。谢谢您。下面,我们有请邢少云女士。

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皮肤康复科主管护师邢少云:
大家好!我叫邢少云,来自海南,是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皮肤康复科的一名护士。1995年,19岁的我从卫校毕业,分配到海南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麻风病区工作。当时,里面住有200多名麻风病患者。刚到病区,面对这样一群因病致残的麻风病人,我心里是害怕的。随着与麻风病人的接触,我发现他们会刻意避免与我们正面接触,比如示意我们将药品放在病房的门口,等我们走远以后他们才出来拿,担心把病传染给我们,这是一群非常善良的人。
当有机会选择是否留在麻风病区继续工作时,我选择了留下,这一留就是30年。随后,随着对麻风病病理知识的不断提高,我认识到麻风病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为了将这些护理知识传授给海南更多的基层医护人员,我脱去了隔离衣,到各个市县去,跟麻风病人直接接触,培训基层医护人员并指导提升了全省的麻风病防治能力,更推动了全省麻风病防治模式的转变。“麻风病可防可控不可怕”,不再是一句口号。
现在,在院休养的麻风病人都亲切地叫我“阿侬”“女儿”,这些称呼里满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多年坚守的认可,更是我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谢谢。
李凌达:
感谢您守护患者30年,我想,您不仅仅传递了一股温暖的力量,更传递了一份善良。下面有请焦建栋先生。

江苏省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焦建栋:
大家好,我叫焦建栋,来自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学毕业后,我就回到家乡江苏省无锡市,成为公共卫生战线的一名“健康守护者”,也亲历了无锡疾控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基层疾控工作者,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我们围绕“建体系、提能力、抓落实、护健康”下功夫,持续提高疾控的核心能力。推进多部门协同传染病综合防控,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重点人群免费接种肺炎球菌疫苗、HPV疫苗,将水痘疫苗纳入地方免疫规划,适龄儿童水痘发病率显著下降。我们组建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定期培训与演练,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我们建设线上线下多形式的健康科普阵地,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逐年提升。
这些实践,既是我们基层公卫人践行使命的具体行动,也是全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未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将更加坚定地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砥砺前行。谢谢。
李凌达:
感谢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用专业精神和科学态度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坚强的健康防线。感谢你们。下面有请郜洁女士。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中医师郜洁:
大家好,我叫郜洁,来自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我是一名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一线医生,我的导师是全国名中医罗颂平先生。作为岭南罗氏妇科的第四代传承人,我和团队一直致力于帮助女性圆她们当妈妈的梦想。这些年,肩负着这些使命,我和团队积极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研中医疗法,用现代科技去解析“种子培土”的原理。同时,我们还和西医同道一起,去制定中西医协同的诊疗方案,并且推广到了基层,走进了新疆、青海、宁夏等地区的88家医疗机构。同时,我们也走出了国门,设立了海外工作站,通过系列学术演讲,覆盖22个国家和地区的62万人次,让中医精华在海外开花结果。
在福建龙岩,我遇到一位反复妊娠丢失的患者,她因为妊娠丢失而导致一次次的失望,是中医药让她重燃起了生育的希望。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传承好、发展好中医妇科事业的决心,用中医药的仁心仁术去温暖更多生命,造福更多家庭。谢谢。
李凌达:
为更多家庭带来生命奇迹,我想这是对中医药事业最好的传承和发扬。再次感谢五位代表。
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您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请问三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白求恩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医疗卫生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白求恩精神,怎么践行白求恩精神?谢谢。
邢少云:
感谢您的提问。我投身麻风防治事业30载,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指引着我,在与病魔的搏斗中,在陪伴患者的过程中,逐渐转化为我的责任与使命。麻风畸残,对于麻风患者而言,是一道难题,如果伤口没有给予及时干预,那么患者有可能会截肢。我坚定了要攻克麻风溃疡难题的决心,不能再让更多患者遭受这样的痛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患者,他刚住院的时候,双下肢多处溃疡,血供非常差,他当时来的时候,6个大创面显露骨膜。他当时找到我,恳切地说:“我这腿不能截,我还要上山割橡胶,老妈和女儿还等着我照顾”。我当时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保住他的腿。
于是,我认真向专家和同行请教,带领着我们团队运用创疡再生医疗技术,开启漫长的治疗之路。每天换药两次,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密切观察伤口的病况。终于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患者的伤口治愈了。他激动地说“你们保住我的腿,就是救了我们全家”。那一刻,我所有的艰辛都化为了欣慰以及满足。
这些年,我们团队将创疡再生医疗技术广泛推广应用,仅用3年的时间,就把病区建设成为基本没有溃疡伤口的病区。看到众多患者能够重新回归社会,我更加坚信,只要秉承白求恩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我们可以守护更多人的健康。谢谢。
杨世霞:
白求恩医生是国际主义战士,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生,是我们永远学习和追寻的榜样。
在基层工作二十多年,我见过我的同行背着药箱翻山越岭,在停电的卫生室打着手电筒抢救病人,这就是白求恩精神的传承。对我而言,践行白求恩精神,就是扎根农村,默默守护我的父老乡亲,因为我知道,那里的乡亲们需要我。
我知道农村的医疗条件比不上大城市,缺少先进的设备,部分药品也没有那么齐全。可这就像爬山一样,虽然道路艰难,只要我有决心,一步一个脚印,总能爬到山的顶峰。老百姓的健康平安就是我最大的快乐。谢谢。
江涛:
我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每天主要是与大脑打交道。大脑是人体最精密、最复杂的器官。手术中,毫米偏差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痛苦、比如失语或者导致运动障碍。所以,作为神经外科医生,我认为精益求精能更好地体现白求恩精神,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实际是一种尊重生命。
我记得有一个患者是美术学院毕业的,在大学三年级时感觉画画的时候右手有点不灵,磁共振检查发现大脑长了个胶质瘤,是低级别的,这类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可以长期存活。但不幸的是,这个肿瘤长在大脑运动区上,导致他的手活动发生障碍,可能会影响他的专业和生活质量。我们在脑功能精细图谱指导下对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获得了完好功能保留。后来患者娶妻生子,但3年之后肿瘤复发又长大了,他的家人来到我的诊室,带着满脸的焦虑和期望,这时候我们是有压力的,因为肿瘤对功能区的影响更多了一些,我们在此基础上,再次在精准图谱指导下,对肿瘤进行了精准切除,患者术后仍然得到功能保留。2024年10月再次复发,经过20年研究,我们研发了一种专门针对这种脑胶质瘤复发患者的药物,这位患者口服我们的药两个月之后,症状明显减轻。患者一家人来到我们诊室,我们看到患者的状态,感觉非常非常欣慰。作为医生,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一定会进行100%的努力,患者的幸福就是我们医生最大的快乐,我想这就是白求恩精神的最大体现,是患者生命至上、健康至上。

南方都市报记者: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对于保障人民健康至关重要。请问焦建栋代表,在公共卫生工作中,您有哪些具体的工作经验和建议?如何通过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更好应对各种健康挑战?谢谢。
焦建栋:
谢谢您的提问。公共卫生工作就是为老百姓把好健康的大门,既要防范传染病风险,又要管住高血压等慢性病,让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不生大病,健健康康生活。
近年来,我们坚持落实传染病综合防控,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坚持多部门传染病协同,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举一个例子,比如登革热、疟疾等输入性传染病防控,通过多部门协同预警,精准信息提醒,发热病人能够“主动就诊”,临床大夫能够“主动询问旅居史”,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疾控人能够得到早报告,做到早处置、防扩散。我们加强实验室检测技术能力建设,建成多病原快速检测技术平台,目前6小时内能够快速精准检测156种病原。
我们推行医防融合,建设艾滋病、结核病、慢性病、学生常见病等多学科诊疗门诊,推进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全面深度协作,人员互补、信息互补、资源共享。比如,肿瘤防治医防融合,建立了“防、筛、诊、治、康”全周期、全链条癌症防控模式。
我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联合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立了本硕博多层次人才校地合作培养模式,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培养实战型公共卫生人才,每年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班,目前已经培养了200多名公共卫生技术骨干人才,他们活跃在市区两级疾控、监督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着技术引领作用。
面向未来,我们疾控人会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把人民群众健康放在心上,落实疾控体系改革,持续提升疾控核心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可能的公共卫生挑战。谢谢!

长江日报记者:
我想提问给郜医生,您在中医妇科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特别是在中西医协同和国际传播等方面,请问您为了发展中医妇科有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谢谢。
郜洁: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其实,我就是中医妇科工作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发挥中西医协同的优势,惠及更多患者。比如,我们面对反复流产等生育难题,运用现代知识库和数据库,系统梳理患者的临床信息,找到其临床规律,将我们中医药“治未病”和“整体观”的观念融入到现在的诊疗中。
另外,我们还和西医同道一同去制订中西医协同的诊疗方案,并且更加关注女性生活方式的调节和情志的调节,与西医同道一起提高临床疗效,把治疗方案推广到很多地区,如广西、云南、海南等,让一些女性圆了当妈妈的梦想。
中医药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2018年,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期间,深度与当地医生和患者沟通,迫切地感受到了当地女性对中医的需求。我们克服了远距离和时差的困难,跟当地的召集人联合召集海外的中医人才,建设了分工作站,并且通过积极的学术交流,扩大影响力。其中有一位患者,她反复4次种植失败,带着非常迫切的希望找到了我们,我们跟她一步步沟通,找到原因,积极鼓励,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让她成功怀上了宝宝。她的家属握着我们的双手说:“是中医药让她相信了生命的奇迹”。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同时我们也还面临更多的生育难题,因此,我们要更加坚定地传承好、发展好中医妇科事业,让我们的“东方守护”跨越山海,为世界女性健康书写中国方案。谢谢。
央广网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江涛医生,刚才您分享的这些内容,相信在座很多人都有很大的触动。我们也知道,您作为我国神经功能保护手术的开拓者,带领团队建成了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并推动靶向新药的研发。能否介绍一下这个成果如何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惠及更多患者?谢谢。
江涛:
谢谢您的提问。脑胶质瘤是一个特别难缠的病,因为我们大脑的血脑屏障会阻碍药物进入大脑。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找到有效药物,并使药物能进入大脑,这个过程实际是一个比翻山越岭还要难的事情。我们从2004年开始,进行标本DNA、RNA、蛋白测序,大概用了十年时间,发现有些生存预后差的患者存在一个融合基因,它使患者对我们目前的放疗、化疗甚至血管治疗会产生抗药性。
此外,我们对这个基因的功能又进行了进一步验证,证明这个基因就是导致患者耐药和复发的主要基因。基因找到了,如何抑制这个基因使患者得到救治?我们研发了一个小分子化合物,通过临床试验,发现如果这个基因阳性的患者应用我们的药物,存活期可以得到明显提高。经过近20年时间,这个药物在2024年4月23日正式上市,上市之后就使这类患者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生存期明显延长。这是我们国内第一款治疗脑胶质瘤的靶向药物,让患者享受到了临床科学家的最新成果。
通过20年的研发过程,我们有个体会,就是作为医生,一定是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抓住临床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才能使我们的成果从实验室再回到临床,才能使患者获益。通过这个过程,就体现出了我们医学科学家或者临床医生对于患者疑难疾病诊治的研发过程,用中国方案解决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谢谢。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2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有关情况
- 2025年04月0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有关情况
- 2025年04月01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有关情况
- 2025年03月20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2025年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