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打破校际壁垒 重构教育生态——金昌市金川区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走出新路

 2025/04/23/ 08:2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谢晓玲 通讯员 张诗雅 胡有春

打破校际壁垒 重构教育生态

——金川区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走出新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通讯员 张诗雅 胡有春

  “这个太阳能小车模型能自己转弯。”在金昌市第三小学的科学云课堂上,五年级学生杨俊凡正通过屏幕向30公里外的“云同桌”展示实验成果;屏幕的另一端,金川区双湾镇中心小学的学生陈子怡同步记录着观察数据……通过奥威亚流媒体互动系统构建的云端桥梁,连起了城乡孩子共同的求知愿望。

  这是金昌市金川区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生动缩影。自2022年启动教育综合改革以来,金川区通过打破校际壁垒、重构教育生态,探索出一条“阵地、队伍、课程、文化、管理”五融合的创新路径。

  破壁:从“输血帮扶”到“系统重构”

  过去,金川区教育事业发展并不均衡。一方面,师资短缺、课程单一、设施落后等典型乡村教育困境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城区优质学校的资源辐射,往往止步于零散的支教活动。

  转机始于2021年,金昌将“城乡教育融合”列为改革攻坚重点。

  2022年5月,全市首个跨城乡教育共同体——金昌市第三小学与金川区双湾镇中心小学正式组建教育集团。不同于传统的结对帮扶,这个拥有法人资格的教育共同体实行“师资统管、课程同频、考核一体”制度,真正实现城乡校区“一套班子管到底”。

  制度创新带来资源重构:两校区教师档案统一管理,建立“学科首席+骨干教师+新锐教师”的跨校成长梯队;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城区科技教育与乡村劳动教育有机衔接;绩效考核打破校际界限,形成“跨校教研、联合评课”新机制。

  经历改革的金昌市第三小学英语教师王丽娟对此深有体会:“在双湾校区支教的半年,我研发的游戏化英语课程破解了‘哑巴英语’难题,返回城区后又将乡村教学经验融入课堂,这种形式让教育焕发新活力。”

  共生:云端桥梁架起成长之路

  走进双湾镇中心小学图书馆,三年级学生姚雨菡正在借阅城区换来的《昆虫记》:“现在不仅能读到更多好书,还能和城里小伙伴线上讨论。”图书漂流活动让两校孩子的阅读半径同步扩展。

  “现在请双湾校区的同学分析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在最近的一次数学竞赛课上,双湾校区学生陈子怡与城区伙伴同步解题:“在屏幕里小伙伴的带动下,我也成功解出了难题。”

  通过奥威亚流媒体系统,两校学生每周至少开展3次“云端共学”。这种实时互动,打破了空间限制,更在潜移默化中缩小了城乡学生的认知差距。

  城乡教育共同体打造的“阳光美德”特色课程,将城区科技资源与乡村劳动基地深度对接:城市孩子学习无土栽培技术,乡村学生研发智能灌溉系统;“魅力科学”课程开发组联合两校教师,编写出融入乡土元素的科学教案。2023年,金昌市第三小学获评“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

  蝶变:从试点突破到全域覆盖

  经过近三年探索,教育共同体成效显著:26名教师完成跨校流动,填补了乡村教师缺口;开展送教活动20次、联合教研38次,建成同步课堂100余节,惠及农村学生210名。

  随着2023年金昌市第七小学与金川区双湾镇天生炕小学教育共同体的成立,金川区实现农村小学教育共同体全覆盖。

  这个涵盖“管理机制创新、数字技术赋能、课程体系重构”的创新模式,正从教育领域延伸至家校社协同育人:通过“魅力家长”评选、城乡家庭结对,累计开展亲子活动30场,构建起全方位育人生态。

  “教育共同体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金昌市第三小学副校长、双湾校区执行校长马荣业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