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酒泉市借神舟发射撬动航天经济发展

 2025/04/25/ 15:56 来源:酒泉日报

第10个航天日邂逅第20次神舟飞天

我市借神舟发射撬动航天经济发展

  4月24日,第10个中国航天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迎来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第20次升空。这一备受瞩目的航天盛事,不仅牵动着无数人对浩瀚宇宙探索的目光,更为我市带来了航天文旅融合发展的全新机遇,成为撬动经济增长与转型的新支点。

  从“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到频繁的航天发射任务,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航天资源。如今,航天元素正以多种方式融入文旅产业,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以火箭发射为核心的现场观礼项目,通过预约平台和线上直播导览,让航天爱好者或身处戈壁亲身感受发射瞬间的震撼,或在云端远程体验这一壮举。在神舟二十号发射期间,金塔县策划涵盖观礼、露营、科普等在内的复合型活动,将短暂的发射震撼延展为内容丰富的持续体验,充分彰显航天文旅项目对周边地区乃至更广泛人群的吸引力。

  航天文化旅游的内涵远不止观礼,更是一场涵盖研学与文创的多元体验。我市着力构建“航天研学+”生态体系,2024年持续开展“太空种子培育”“逐梦苍穹?摘星少年丝路行”等研学活动,全市接待研学团队65万人次,带动文旅综合收入达38亿元,较2023年增长40%。青少年不仅在活动中学习航天知识,更在实践中感悟航天精神。同时,航天文创产品成为传递航天文化的重要载体,徽章、火箭模型、数字藏品等将原本高深的航天科技转化为大众喜爱的消费品。其中,“酒月”系列数字藏品凭借独特的设计与文化内涵备受市场青睐,航天文创旗舰店游客盈门,这背后是航天文化与现代消费深度融合释放的巨大潜力。科技赋能体验更是让航天文旅如虎添翼,游客佩戴VR设备可身临其境般感受航天发射全过程;在数字绘画平台,发挥创意为自己的数字航天员添彩。酒泉1969文化艺术创意园打造的沉浸式展馆借助声光电等技术,生动再现中国航天发展史,吸引众多游客参观,让航天文化在趣味体验中得以广泛传播。

  随着航天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市逐步实现从单一观礼到全域协同的航天文旅产业链重构。金塔县巧妙整合“胡杨之乡”“汉简故里”等丰富资源,推出“春季踏青赏花、夏季避暑休闲、秋季金色胡杨、冬季冰雪娱乐、全年发射观礼”主题旅游线路。神舟二十号发射前夕,1日至7日的“航天+生态”定制线路预订量大幅增长,极大满足了游客对航天文旅的消费需求。

  产业跨界融合更是激发出航天文旅的无限活力。航天育种生态园将太空种子培育与农业观光有机结合,未来,游客既能在这里了解航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神奇应用,又能采摘航天蔬果。在品牌营销方面,我市借助中国航天日与神舟载人飞船发射等重要节点,发起“我在金塔看发射”等热门话题,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广泛传播,短视频《飞天神女与神舟共舞》播放量突破2.1亿次,使航天文旅品牌成为展示中国“航天强国”形象的重要窗口。

  航天文旅产业的发展壮大更深层次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就业与消费链不断延伸。文创设计、活动策划、研学导师等新兴职业应运而生。航天主题酒店、特色餐饮等配套产业蓬勃兴起,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旅游花费分别增长30%和26%。另一方面,城市品牌效应凸显。“古今飞天?圆梦酒泉”群星演唱会、航天主题舞台剧《飞天乐舞》等文化活动巧妙融合航天精神与丝路文化,强化了“航天摇篮”的城市IP。2024年,全市旅游人数达6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7亿元,进入航天城参观人数创历史新高。同时,我市注重系统规划与跟踪管理,通过“一表三清单”机制(《酒泉市航天产业重点建设项目推进表》《酒泉市航天产业新建项目清单》《酒泉市航天产业重点谋划项目清单》《酒泉市航天产业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清单》),稳步推进航天数字文化中心、胡杨林露营公园等航天文旅重点项目。未来,还将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文创、数字科技、智慧演艺等创新型文旅业态,促进航天文旅产业热度长期延续。

  以国家战略为魂,以在地资源为体,以市场化运营为脉,第10个中国航天日,第20次神舟腾空,独属于酒泉的航天故事再次向世人证明,航天不仅是科技角逐的高地,更是文化旅游与经济的共融共生。当火箭升空的轰鸣与游客的欢呼共振,酒泉的航天故事已超越技术本身,成为一座城市与一个时代的双向奔赴。在这里,星辰大海的梦想正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图景。

  酒泉融媒记者 陈 柳 殷小乔 钱 霄 王明玲 翟丰国 张 静 肖晗琪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