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本组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省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曹剑南 王万金 王朝霞 高樯 马国顺 彭雯 王君洁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龙毅
4月18日,谷雨时节前两天。景泰川电力提灌二期工程向灌区农田提供春灌用水工作,历时2个月的不间断供水圆满完成。这是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首次大负荷向灌区农田和民勤生态供水。
位于白银市景泰县草窝滩镇的总干渠六泵后矩形渠,是整个提质增效工程中施工难度最大的集中攻坚主战场。改造后的混凝土一体现浇成型渠道宽6米、深4米,沿着地势蜿蜒通向戈壁深处。
省景电水资源利用中心计划管理处项目规划科科长沈国云形象地比喻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这就像主动脉血管出现栓塞,而提质增效就是要打通拥堵,确保向各支渠、斗渠等毛细血管的输送能力。”
截至4月18日,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建成通水后,已完成提水11214.30万立方米。其中农业供水量5691.91万立方米,完成灌溉面积56.13万亩次,向民勤生态调水5522.39万立方米。

景电二期总干渠六泵后矩形渠由钢筋混凝土现浇成型。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龙毅 摄
重塑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曾经的景泰川,干旱少雨,1965年时,48万亩耕地中仅有1万亩河滩水浇地,粮食产量极低。1971年景电一期工程建成通水,让这里成为“米粮川”,景泰县30万亩荒滩变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水浇地,彻底改变了景泰川“滴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贫困干旱落后面貌。
景电一期工程建成后,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让周边有开发条件的景泰、古浪两县人民群众,看到了利用黄河水走上致富路的希望。1984年,在国家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景电二期工程开工建设;1995年,为挽救民勤绿洲,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开工建设;6年后,奔腾的黄河水经逐级提升,最终从民勤县蔡旗断面涌出,为沿线灌区60万人口和120多万亩耕地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阻止民勤东西两侧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合拢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但时隔35年,景电二期工程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工程设施、设备开始逐步老化、破损,工程提输水能力逐年下降,运行安全隐患逐年增加,严重制约了灌区社会、经济、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渠道老化、落后的问题不解决,不仅直接影响灌区群众的灌溉效果,也将导致生态用水供应不稳定,对我省中部地区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在国家和省里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省景电水资源利用中心积极争取,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被列为甘肃省“2024年十件为民实事”重点工作。2024年1月12日,该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是景电二期工程骨干输水体系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综合改造,计划工期426天,总投资7.63亿元,改造渠道116.78公里,建筑物138座,建筑物中渡槽、隧洞、暗渠等骨干过流建筑物占比71.5%。

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提升黄河水的明渠。
“实际困难比纸面任务严峻得多,不仅要克服隧洞施工难度大,极易产生坍塌、冒顶,矩形渠渠基地下水位高,混凝土浇筑难度大等多项技术难题,还必须做到保供水和保建设两不误,项目建设必须在工程秋季停水间隙完成,加之当年雨水天气频繁,工期十分紧张。”沈国云回忆说。
项目建设者针对实际困难,在上水期间提前进行勘察、备料、组装构件,做足、做细了准备工作;工程停水的当天就是施工高峰期,3500多名建设者“白加黑”“三班倒”轮番上阵,24小时不间断施工,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抓节点、抢进度、保安全,同时积极引入和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仅用56天便完成了主体施工任务,在冬灌前顺利达到工程改造通水条件。
经系统改造,这条被誉为新时代“红旗渠”的景电二期工程,经过13级梯级泵站提升473米,昼夜奔腾260公里,历时60小时,从景泰县出发最终到达武威,润泽河西走廊东端大片的干涸土地。
2024年11月2日,景电二期提质增效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奔涌的黄河水穿过改造后“主动脉”,以更加强劲的脉动流进了广大灌区,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通水、当年发挥效益的工作目标。

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提升向戈壁荒滩的供水能力。
焕新
“现在的提灌水流比之前要大,灌水速度也比之前快了。”景泰县草窝滩镇农户陈宝生是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在他看来,“整个渠道都顺畅了,以前有些破损漏水的地方现在彻底改善了,尤其是这施工速度太吓人了,收完麦子才开始施工,原本我还担心冬灌用水没保障,没想到冬灌水比往年差不多来早了一个月。”
“二期提质增效工程彻底改善‘卡脖子’问题,既提升了渠道的使用寿命,也加大了渠道断面的过流能力,总干渠的输水能力从每秒25立方米提升至28.09立方米,民调渠输水能力从每秒6.3立方米提高到7.4立方米。”沈国云介绍说,工程实现改善灌溉面积近65万亩,年增加粮食产量2600多万公斤,直接受益人口达30万人。
工程的顺利完工,不仅得益于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地科学施工,也得到了全省上下的大力支持。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抢抓国家增发国债政策机遇,强化对上汇报衔接,争取落实国债资金6.108亿元,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资金保障;省水利厅强化项目全过程管控,常态化开展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把脉问诊”解决难题;省景电中心建立更加详尽的水资源利用管理实施办法,确保每一滴珍贵的水都能科学、高效、安全地产生效益。
如今,站在景泰川的山丘上,景电二期总干渠沿地形蜿蜒向戈壁深处延伸,渠道周边一片片绿洲已串珠成线、线连成片,焕发出勃勃生机。
赋能

景电工程调度中心数字化管理平台。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摄
为了高效利用水资源,省景电水资源利用中心依靠现代科技,将日常管护、渠道供水、水资源调控等功能集成到了智慧水网系统中,使水利利用率大幅提高。
在景电工程调度中心,巨型屏幕上跃动的蓝色脉络令人震撼。“过去巡渠靠脚量,现在鼠标点一点就能精准控闸控水。调度中心作为景电工程的生产指挥中心,主要负责43座泵站的机组开停机、检维修调度,50条高压线路的用电管理调度,8个水管所的水量分配调度,编制不同状况下的运行方案等。为进一步实现科学调度、精准调度,我们积极探索科技赋能,研制开发了泵站智能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视频监控系统、水量自动采集系统、泵站调度自动化控制系统。”调度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据了解,这套智慧系统,加强了灌区需水分析能力,可根据作物种植结构、灌溉用水需求、土壤墒情等,及时调整灌溉方案,及时复盘总结调度过程,持续提升调度水平,实现全年调度命令“零失误”,提升了调度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让配水响应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2024年景电工程提水5.96亿立方米,完成灌溉面积450万亩次,做到了应灌尽灌,渠系水利用率达到92%以上,灌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0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二期提质增效工程的完工和各项管理水平的整合提升,景电工程所涉及的灌区渠系将有效提升效能,以焕发出的新动能为灌区各项供水任务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的供水范围已经延伸到了蔡旗断面,黄河水已经流入民勤,润泽绿洲。”景电水资源利用中心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张兆军说,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的意义不仅保障了灌区群众和农田的用水需求,更为今后灌区加快发展预留了供水能力提升的空间。
据了解,经改造提升,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在保障灌区适时适量灌溉的基础上,每年可向石羊河流域增加调水5500万立方米。今后,随着灌区调蓄设施的逐步完善,增加调水将达到8700万立方米,为整个灌区粮食安全和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01月19日【乡村·新关注】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助力石羊河流域生态保护
- 2024年01月13日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在景泰县开工建设
- 2024年01月13日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在景泰县开工建设
- 2024年01月13日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开工建设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