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
——陇南市武都区践行“两山”理论实践观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煜宇 通讯员 刘玉玺
当森林覆盖率转化为孕育产业的摇篮,当古村落活化催生新业态,当茶香飘向全国市场……陇南市武都区裕河镇“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近年来,武都区将绿色发展视为最大的发展优势与竞争优势,深度挖掘“两山”内涵,全力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生态与发展同频共振。
(一)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群众对美丽家园的深切期许,也是发生在陇南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时下的武都,绿意包裹山河,处处生机盎然,记者驱车前往琵琶镇,探寻生态发展“密码”。
沿着蜿蜒山路前行,车窗外翠影摇曳,城市喧嚣渐行渐远,群山峻岭间自然合奏不绝于耳。
位于琵琶镇的茂林深处,一座青砖灰瓦的百年张坝古村落依山而建,尽显古朴素雅。村里一棵800多年树龄的菩提古树依旧枝繁叶茂,盘根大地,村内28座清末民宅完整留存,成为珍贵的活态文化遗产。
近年来,为改善张坝村人居环境,武都区创新采用“新村安置+古村活化”模式,在保护古建筑群的同时,实施非遗活化、民宿开发等生态文旅项目,既留住了悠悠乡愁,也拓宽了群众致富途径。
如今,张坝村也循着这条路径探索出了“古村+生态+产业”的融合发展方式。
(二)
离开张坝古村,向南驱车半小时,抵达了“动植物基因库”裕河镇。
“路没有修好前,来回裕河的路上要花很多时间。”回忆起以前的交通状况时,当地群众感慨万千,交通闭塞曾是制约裕河发展的要素。
对此,武都大力推进公路建设换挡升级,一大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县乡公路相继建成,其中,随着钵罗峪梁隧道的贯通,裕河镇实现了“2小时城区直达”的华丽蜕变。
“交通网越织越密,生态牌越擦越亮。”裕河镇党委书记张燕对这里的变化如数家珍,裕河镇森林覆盖率高达87%,境内坐落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丝猴、大熊猫和珙桐、红豆杉等2000多种珍稀动植物在此富集、繁衍生息。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裕河镇深入挖掘区域内自然山水、历史人文、田园村镇、特色风物、茶园观光等旅游资源,全力做大做强文旅康养产业。
“我们加快开发镇内白沙沟、八福沟两大景区,打造了‘万家灯火’景观,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休闲旅游观光,进而带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裕河大景区旅游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海涛介绍。
(三)
基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旅产业基础,裕河镇大力发展茶叶特色产业,探索出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子,打造了“茶旅康养”金名片。
福春茶厂是裕河镇从福建引进的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产业项目,改写了当地茶叶加工依靠手工的历史,实现了“春茶”变“四季茶”的转变。
“这里气候宜人,山清水秀,产出的茶叶甜度高、口感好。”甘肃裕河镇陇福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厂区生产负责人王冬辉说,引进福建技术后,茶叶实现四季采收,亩均增收30%。
茶厂的建成既提升了茶产业加工能力,增加了茶叶总产量,也让茶农收入不断增加。如今,裕河茶叶种植面积达1.8万多亩,茶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武都积极创新构建绿色发展体系,一手推动裕河景区加速建设“一站式”生态旅游目的地;一手以五马镇、裕河镇为核心,辐射琵琶、洛塘、枫相等乡镇,打造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形成“茶旅+康养+研学”复合业态。
此外,裕河镇不断拓宽“两山”转化渠道,稳步推进全国碳汇储备基地和碳汇项目储备区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机制。
从张坝古村的青砖黛瓦,到裕河“绿海”茶山,武都区用实践诠释着绿色是发展最大的底气,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山区转型之路正越走越宽。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5月07日漳县:以绿为笔绘就发展新画卷
- 2025年05月06日庆阳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筑牢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 2025年04月30日科技赋能全力破解人居环境整治“最后一公里”——渭源县智能生态环卫一体化项目启动
- 2025年04月29日民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