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甘肃省疾控中心发布五月健康提示:防范呼吸道疾病和蜱虫叮咬

 2025/05/08/ 08:53 来源:兰州日报 记者 刘晓芳

甘肃省疾控中心发布五月健康提示——

防范呼吸道疾病和蜱虫叮咬

  近日,甘肃省疾控中心发布五月健康提示:五月正逢初夏时节,人员流动性上升和聚集性活动增加,可能会加大呼吸道疾病的传播,公众应继续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做好科学防护。此外还要小心蜱虫叮咬以及积极预防布鲁氏菌病。

  病原体活跃 预防呼吸道疾病

  五月正值春夏交替之际,由于气温上升,天气以晴热天为主,各种病原体生长繁殖日趋活跃,公众应继续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远离呼吸道疾病的侵扰。

  健康出行。乘坐公交车、地铁、火车、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时,或前往环境相对密闭、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时,建议科学佩戴口罩。老年人、严重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如确需前往,应科学佩戴口罩。

  积极接种疫苗。建议公众,尤其是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人群,积极接种相关疫苗,以减少感染发病和重症风险。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外出时,需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注意勤洗手或用消毒纸巾擦手。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避免接触活禽和病死禽。由于接触活禽和病死禽均有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风险,所以尽量不要接触活禽、病死禽,而是在正规场所购买集中宰杀处理好的冷鲜或冰鲜禽。

  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建议尽可能居家休息,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或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根据病情及时就诊,就医时科学佩戴口罩,以防传染他人。

  注意境外旅行健康安全。对于假期有境外旅行计划的人员,应提前关注要去的目的地传染病流行情况,做好个人防护。出入境做好个人健康申报,回国后做好个人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旅行史。

  布鲁氏菌病 发病高峰期在四五月

  布病(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又称为“蔫巴病”“懒汉病”。布病的传染源是患了布病的羊、牛等家畜。人类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养殖畜牧者、屠宰工人、兽医以及牲畜贩运、皮毛和肉奶加工者。布病流行也有明显季节性,羊群布病流行高峰期在2到4月份,人之间发病高峰期在4至5月份,各地因家畜贩运、屠宰、剪毛等活动与病畜接触增加会出现不同的流行季节。

  养殖人员如何预防?进入圈舍须佩戴口罩、穿戴工作服、胶鞋、手套等防护用品,防止吸入含菌灰尘,避免直接接触病畜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工作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消毒,禁止吸烟、吃零食,合理佩戴防护用品;工作完成后,先用手消毒剂消毒,再用肥皂和清水冲洗;工作场地应及时清扫消毒;皮肤、手臂如有刮伤、破损,要及时冲洗消毒、包扎;布病高危人群每年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患布病应及时治疗。

  普通人群如何预防?注意饮食安全,不要喝生奶,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内脏;牛奶、羊奶要煮沸后饮用;吃涮锅、烧烤时,要把肉煮熟透了再吃;做饭做菜时砧板做到生熟分开。不要食用未经检疫或来路不明的牛羊肉、病死畜的肉。

  蜱虫叮咬 应当及早就医

  蜱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以及动物体表。4至9月为蜱虫活跃期,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或打猎都可能会被蜱虫叮咬。被蜱虫叮咬后可引起过敏、溃疡、发炎等症状,还可通过叮咬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和动物发病,包括森林脑炎、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传染病。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重症及病死风险高,患者的血液或体液还可能传染他人。

  因此,野外活动要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剂等,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叮咬。一旦发现有蜱叮咬,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