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金昌创新推出4大类18项市企融合人才新政

 2025/05/13/ 09:14 来源:金昌日报 记者刘伟业 康艳

政策破壁 资源共享 产才融合

金昌创新推出4大类18项市企融合人才新政

  每日甘肃网5月13日讯 据金昌日报报道(记者刘伟业 康艳)近日,我市出台《关于深化市企融合聚力打造新时代人才发展共同体的若干措施》,以破解市域内人才工作条块分割、市企人才政策优势互补不够、人才流动渠道不畅等难题为突破口,推出4大类18项创新举措,构建“政策共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培养共促、活力共激”的市企融合人才生态,加快建设市域内人才集聚高地。这标志着我市市域人才工作从“分散发力”向“协同共赢”的战略升级。

  打通体制壁垒,构建全域共享“政策池”。针对以往市企人才政策“各自为政”的问题,我市率先打破行政界限,打造覆盖全市的“政策共享圈”。一方面,将市级人才政策“扩容升级”,明确市域内所有用人主体均可享受同等政策待遇——企业全职引进的博士研究生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可直接享受《金昌市人才发展“授权松绑”政策清单》规定的购房补贴;对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急需紧缺人才(团队)”,“一事一议”定制化支持,最高可获200万元项目补助。另一方面,建立编制资源“动态蓄水池”,统筹周转编制和空缺编制向重点产业链企业倾斜,通过“带编入企”“市引企用”等模式,将事业单位编制资源转化为企业创新动能。

  政企校协同“强磁场”,激活人才“聚宝盆”。在人才引育上,我市构建“政企校三方联动”机制,打造立体化招才网络。通过绘制“产业人才需求图谱”,精准对接国内“双一流”高校,建立常态化“双招双引”模式——既招项目又招人才,既引全职又引“候鸟专家”。针对金昌籍在外人才,建立市、县、乡三级金昌籍在外优秀人才和高校学子信息库,完善常态化联络对接机制,及时了解人才及家属需求,积极为人才提供家属医疗绿色通道、子女入学、老人照护等生活保障服务。将金昌籍在外高层次人才纳入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和人才慰问范围,登门拜访问计问策、集中座谈畅谈发展、电话联系致以问候,以亲情、乡情、友情建立情感纽带,发现、储备有合作意向的人才和项目,引导人才、技术、信息等回流集聚,助力家乡发展。

  打造创新“共同体”,培育产业“攻坚队”。围绕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我市创新组建“产业技术攻关联合体”,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卡脖子”技术专家人才智库,共同实施科创项目。同时,每条产业链配套建设“研发中心+高端智库”,聘请高层次专家担任“产业顾问”,3年聘期内每年发放2万元工作补助,推动3至5年建成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或协同创新基地,实现“一链一平台一智库”。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中,打破“唯论文、唯帽子”倾向,建立以创新能力、成果转化为核心的差异化评价体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竞聘上岗时,将业绩成效、技术攻关成果等纳入量化指标,实现“能者上、庸者下”。

  全周期服务“软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力”。为解除人才后顾之忧,我市推出“镍都人才贷”金融产品,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最高400万元、3年期低息贷款,财政贴息50%,重点支持初创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同时,建设“青年人才驿站”,为来金求职的广大人才提供便捷优惠的住宿服务,对成功签约的博士、“双一流”硕士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本科毕业生报销考试期间全部住宿费用。在激励机制上,设立“高层次人才经济贡献奖”,对带项目落地的人才(团队),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至5‰给予补助,最高200万元;获国家级科技奖的团队,可再享市级配套奖励。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市首创“退休人才返聘制度”,鼓励金川集团、医院、学校副高以上退休专家担任“产业导师”“医疗顾问”“教学名师”,让“银发人才”成为技术传承和经验分享的“宝藏资源”。

  此次我市出台的市企融合人才新政,通过打破市企二元结构,构建市域内“人才共引共育、平台共建共享、成果共创共享”的人才发展共同体,探索出一条以人才链激活创新链、以创新链赋能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