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普服务“零距离”
——武威市创新探索科普工作新路径

南园学校的学生们在观看机器人表演。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医生为社区居民开展义诊活动。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学生们在武威科技馆研学。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社区广场的义诊台前,前来咨询和做检查的居民络绎不绝;校园里,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节”为学生们搭建了放飞梦想的平台;科技馆内,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一个个科普装置前感受科学的奥妙……
在丝路重镇武威市,一场场科技与人文交织的“科普春雨”正悄然浸润着每个角落——
社区里的科普小课堂
记者走进武威市凉州区宣武街惠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科普宣传室”。从飞船火箭,到“地理之最”,墙面上图文并茂的展板吸引着几位退休老人细细阅读。
走上惠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二楼,一场主题为“科普点亮生活 健康守护万家”的健康知识讲座正在进行。这场由武威市科协、武威市妇联共同举办的“夕阳红”大讲堂,吸引了惠政社区许多退休老人参加。大家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听着健康知识和预防疾病的措施,不时提出自己的问题:
“我和老伴儿都有关节炎,适合做哪些运动?”
“岁数大了,骨质疏松这些病都慢慢找上门来了,平时吃啥能补钙?”
“糖尿病患者只控制饮食,不吃药行不行?”
…………
来自武威职业学院的老师孔庆亮和武威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常翔先后分享健康小知识,并一一解答大家的疑问。
孔庆亮说:“健康知识的科普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我很重要的工作内容。我们既要重视‘治已病’,也要重视‘防未病’。我们的工作就是将健康知识深入普及到每个家庭,让老百姓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再来到惠政社区的小广场前,这里热闹非凡。走近一看,原来是义诊活动走进了社区。前来义诊的医生和护士分工细致,有的坐在桌前听诊,为居民测量血压、血糖,为居民解读体检报告;有的在分发科普宣传单,讲解日常健康知识;有的在空地上为大家示范正确的心肺复苏步骤……
“社区举办的科普知识讲座,让我学到了不少保健知识、急救知识。”惠政社区居民邵仲生说。
惠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还很重视青少年的科普工作。“每周五的志愿服务日,我们都会组织辖区的青少年通过体验科普设备、学习科学知识,让科普宣传室发挥作用。此外,我们还成立了科普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和科普讲座,逐渐在社区内形成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惠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蓉告诉记者。
科学的种子在校园里萌芽
凉州区南园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创办于2020年。走进校园,记者感受到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浓厚的科学氛围。
正值“大课间”时间,武威市科协的几辆科普大篷车开进了校园,校园里霎时成了欢乐的海洋。这边,三年级的孩子围着“跳舞回形针”的科普设备,饶有兴致地探索起原理来;那边,四年级的孩子随着跳舞机器人的舞动,兴奋地鼓掌叫好……几位讲解员讲解着科普设备的科学原理和防电信诈骗知识。
“向上拱起的部分,叫作背斜;向下弯曲的部分,叫作向斜……”校园里,学生们围在地形沙盘前复习地理课本上的知识点;楼道里,摆满了凝结着孩子们奇思妙想的手工科技作品;科学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动手搭桥、探索蕴含在桥梁里的力学知识……
“我校始终坚持‘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将科学教育融入日常教育。”南园学校副校长曹锋平说,“我们通过举办校园科技节、培养科普讲解员,开展研学实践等活动,既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又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动手动脑。连假期作业都设计成‘种植观察’‘发明创造’等趣味任务,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以赛促学,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年级1班的学生张欣琦就是南园学校培养的一名科普讲解员。“在学习科普讲解的过程中,我不但巩固了科学知识,还练习了普通话。”她说,“老师告诉我们,像勾股定理这样的知识会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参加科普讲解活动也是对今后知识的一种预习。”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南园学校累计投入80多万元,升级改造科技教室和实验室,让动手实验常态化;打造科技教育长廊,建设科技书屋、地理园、中医文化馆等特色场所,让校园处处充满科学元素,成为学生探索科学的“打卡地”,为孩子们搭建起实实在在的科学学习“硬舞台”。
曹锋平告诉记者,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师培养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把机器人、无人机、计算机编程等前沿内容融入课堂。成立了30多个科技社团,涵盖编程、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满足学生的兴趣发展。通过“青蓝工程”、智慧教研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目前,学校已有45位专职、兼职的科学老师,“他们用粉笔头讲惯性定律,用矿泉水瓶造生态瓶,练就了一身本领。”
来科技馆上一堂科学课
清晨,几辆校车停在了武威科技馆门口,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走进科技馆,他们要在这里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科学课。
一进科技馆,孩子们兴奋地体验和观察着各种科学设备和科普模型。有的戴上VR眼镜体验摩托车驾驶,有的站在C919大飞机的模型下聆听讲解员的解说,有的站在二十四节气的转盘前,聆听着四季轮转的奥秘和中国古人的智慧……
董俊磊是武威科技馆的一名讲解员,也是科技馆研学课程的科学老师。在科技馆二楼,董俊磊正在为祁连路小学四年级3班的学生上科学课——《神奇的梵天塔》。董俊磊一边指导学生用教具搭建梵天塔,一边讲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学生们小组合作,很快就搭建起了自己的作品。
“课堂不局限在教室里,知识也不再禁锢在书本中。”祁连路小学四年级3班班主任张泽梅告诉记者,因为科技馆的展示更加直观生动,还能亲身体验,孩子们对科学知识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总问什么时候可以再去科技馆上科学课。
学生张育萌说:“在这里上的每一节科学课我都感到很新奇,好像书本上的知识突然有了声音、有了形状。这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董俊磊说:“我们针对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开发了不同的课程,例如奇妙的三角形、探秘C919、看谁跑得快等等。这些课程都与他们的课内知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们对校园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2023年9月,武威科技馆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这座8600多平方米的“绿色”智慧场馆,深度融合AR/VR互动体验、虚拟场景模拟等高科技手段,集成352件高科技展品,构建了“展览+体验+学习”的一体化模式。
“我们还创新打造了一支‘科技志愿者+专职讲解员’的双轨队伍,吸纳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返乡大学生及青少年等300余人,按年龄、学科分类建立科普服务志愿者库。”武威科技馆展教部部长聂英俊介绍道,武威科技馆全年开展科普讲解、志愿服务达100多场次,累计开展科普展教活动230余场次。
“近年来,在甘肃省科协的指导下,武威市科协大力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宣传信息化、科普供给多元化工程,构建起‘中小型科技馆+校园科创中心+流动科技馆’的三级科技馆体系;同时,让科普大篷车成为‘科普轻骑兵’,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常态化开展‘送科技’活动,让原本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有趣易懂,同时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人群需求,不断推动民众科学素质提升。”武威市科协副主席孙维荣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5月11日甘肃省第十届科普讲解大赛决赛举行
- 2025年05月07日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甘肃赛区(天水赛点)开赛
- 2025年05月07日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甘肃赛区)未来太空车项目临夏州初赛落幕
- 2025年05月05日拓宽大众科学视野 架起国际交流桥梁 甘肃科技馆“五一”科普盛宴火热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