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泡”出城市烟火
探寻兰州茶摊里的岁月流转与创新脉动

落日余晖下的茶摊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黄河水面,兰州黄河风情线便逐渐热闹起来。沿着河岸,一个个茶摊依次摆开,它们不仅是兰州独特的城市景观,更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生活百态与经济活力。近日,记者走访黄河边,探寻茶摊背后的故事。
河畔守业人
在岁月里“泡”开的“老兰州味道”
每年夏季,兰州黄河风情线都是市民和游客消暑纳凉的好去处,而河边的茶摊更是人气高涨。经营多年的老李,是这片茶摊的“老面孔”,他的茶摊每年从春末营业至初秋,凭借多年积累的老顾客和稳定客源,收益可观。“夏天是旺季,天气好的时候每天从早到晚,客人就没断过。”老李告诉记者,“大家就爱来这里吹吹河风,喝喝茶,聊聊天。”
李家茶摊的历史,要从如今23岁小李的祖父说起。“那时候喝茶都要用火炉烧水,我还在那个地方帮爷爷架过几次火。”他指着河岸边一处回忆道,“以前水开得慢,爷爷总让我盯着炉子,现在用电烧水很快就能煮开,但总觉得这咕嘟声里,还带着些当年柴火的温度。”
作为黄河茶摊的“初代经营者”,老李的摊位见证了兰州黄河风情线三十多年的变迁。早年的河滩是坑洼的泥土地,如今的茶摊早已旧貌换新颜,防腐木栈道和水泥砖取代了泥泞土路,遮阳伞下整齐摆放着茶桌与躺椅,不少茶摊在树荫下还放置了麻将桌供茶客娱乐,配备充电宝租借点。唯一不变的是茶杯里永远温热的三炮台——茶叶打底,配着玫瑰、菊花、枸杞、桂圆,成了老茶客们最上瘾的“兰州味道”。
年轻创业者
给黄河茶摊加一勺“创新因子”
在众多传统茶摊中,有一抹年轻的色彩格外亮眼。下午3时,“00后”曾泽宁正忙着在摊位前调试串灯,待夜幕降临时,他的茶摊亮起暖黄色的串灯,茶客们围坐在桌旁,或与朋友聊天,或看着黄河尽头的晚霞。
真正让曾泽宁的茶摊出圈的,是他推出的“火锅外卖”服务。由于黄河边禁止明火,传统火锅无法在河边经营,他却从中嗅到了商机。“有次顾客说想吃火锅,我突然想到可以和火锅餐馆合作。”如今,只要提前一到两小时预订,顾客就能在茶摊上享用配好的火锅套餐,“四人餐168元包含锅底、料碗、餐具、肉和素菜,六人餐258元、十人餐358元,更适合家庭聚会。”“五一”假期结束后,错峰旅游的孟小姐正在与朋友们享用晚餐,“跟朋友逛累了坐在茶摊休息休息,没想到还能点火锅,在黄河边吃火锅,真是新鲜又惬意!”
“我想给大家不一样的体验,把茶摊打造成集休闲、美食、社交于一体的空间。”曾泽宁说道。他的创新不止于此。最近,曾泽宁为了让夜晚的茶摊更有趣,正在联系驻唱歌手,“我打算招募会弹吉他的歌手在这里清唱,不需要音响设备,一方面以防影响到周围的茶摊,另一方面,在这个景色中清唱应该更有氛围感。”
城市管理者
在烟火气与秩序间寻找平衡点
据了解,为规范沿河经营项目,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每年都会召开相关会议,要求经营户明码标价、诚信经营、维护环境卫生,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黄河边的茶摊在管理部门的引导下,正朝着规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茶摊是流动的城市窗口,得让游客看见兰州的温度。”一位茶摊老板娘熟练地回答着游客提问,“去正宁路夜市可以乘地铁1号线,南关夜市的美食也有很多……”在茶摊文明服务培训中,要求经营者热心热情地向游客讲解兰州的景区、交通和美食信息。同时,在处理投诉问题时,希望经营者无条件第一时间解决。老板娘表示,“规范不是为了限制,而是为了让这份烟火气更长久。”
·记者手记
暮色四合时,黄河水面泛起细碎的金光。这些大大小小的茶摊,是兰州城市烟火气的生动体现,既承载着普通人的生计梦想,也流淌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从传统的家庭经营到现代化的综合运营,茶摊见证着兰州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城市增添了独特魅力。变的是经营模式,不变的是人们对黄河的依恋。当茶碗碰撞的声响与浪涛声交织,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能在这一杯杯香茗中,品味兰州的韵味,感受这座城市的热情与包容。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申琪 文/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25日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招募选拔志愿讲解员
- 2025年04月17日【图片新闻】兰州黄河风情线百花争艳 吸引市民赏景游玩
- 2025年04月16日“烟火兰州”点燃文旅激情 百场活动助推消费升级
- 2025年03月14日【图片新闻】志愿者在兰州黄河风情线开展保护母亲河环保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