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和而不同的多元世界
——“和而不同·学以相鉴—汉学家视角下的文明多样性”平行论坛侧记

“和而不同·学以相鉴——汉学家视角下的文明多样性”平行论坛在敦煌举行。 本组图片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冯乐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 颖
5月31日上午,作为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平行论坛之一,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主办、北京语言大学承办的“和而不同·学以相鉴——汉学家视角下的文明多样性”论坛在敦煌举办。
来自阿根廷、加拿大、德国、厄瓜多尔、伊朗、秘鲁等国的汉学家,以及国内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汉学家视角下的文明多样性”这一主题展开广泛探讨交流。
艺术是文明多样性最为斑斓、最具生命力的具象呈现,也是文明互鉴最为包容、最具创造力的桥梁纽带。
“中原丝绸技艺西传,催生了波斯联珠纹织物的美学嬗变;西域琵琶、箜篌、胡琴东渐,促成了中国民族器乐的革新。”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俞锋说,这些艺术交流的生动实践,充分印证了艺术是文明互鉴的解码器,也是让差异转化为创造的源泉。
当前,国际艺术交流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开,不同国家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频繁对话,以多元审美表达引发全球观众情感共鸣。俞锋表示,我们应以艺术为媒,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在文明长河中书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图景。
科技的进步不仅推动了技术上的革新,也创新了文明表达的方式,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
“我认为翻译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不同文明进行对话的形式之一。”作为《红楼梦》德文译本主要译者的欧洲科学院院士吴漠汀说,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人们的对话交流更加便捷、频繁。
“君子和而不同。”吴漠汀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话,他说:“新时代、新技术赋予了汉学家新的使命,我们要发挥好汉学家的桥梁纽带作用,利用数字技术加大对话交流,通过开放包容推动学术进步,助力实现共同繁荣。”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交融的当下,文明交流亟须突破传统翻译中二元对立的范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戴光荣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人机共生翻译”这一新型范式。该范式通过“动态意义协商层”实现人机协作,人工智能生成初始译文后,包括汉学家在内的人类译者借助多模态注释系统,嵌入历史图像、音视频等语境材料,增强译文的文化可读性与时空美学感知。
戴光荣表示,面对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和日益迫切的文明对话需求,我们要积极拥抱技术革新,运用数字技术开辟促进文明深度理解与互鉴的创新空间。
如何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怎样让汉学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会嘉宾也有着共同的思考——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次来到敦煌后发现值得研究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这让我很惊喜。”德国汉学家何莫邪告诉记者,以往研究中国文化,多是在与中国学者的对话中进行的。借此论坛平台与契机,加大与世界各国汉学家的沟通交流,用更多元、更丰富的视角去研究汉学,推动汉学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
加拿大多伦多都市大学副教授孟娜表示,将从此次论坛中吸收借鉴全新的观点和方法,择其精华,运用到平时的汉语教学、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和研究等工作中,努力产出更多有价值的成果,助推不同文明间的互鉴交流。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6月01日让“人类敦煌”不再遥远 ——“数字藏经洞发布暨丝路大都会:敦煌及丝路沿线的艺术、文献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侧记
- 2025年04月01日酒泉市敦煌路小学开展“清明祭英烈·重走长征路”思政实践活动
- 2025年02月10日甘肃中医药大学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评估
- 2025年01月01日兰州城关:感受敦煌文化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