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文县:一根面条的振兴之路

 2025/06/10/ 15:45 来源:陇南日报 记者 刘玉玺 通讯员 韩志兴

文县:一根面条的振兴之路

  陇南日报记者 刘玉玺 通讯员 韩志兴

  走进厚菊食品生产车间,浓郁的麦香混着山野菜的清香扑面而来。工人们将文县高半山区种植的荞麦、玉米等杂粮面粉揉成面团,经传统工艺拉扯成银丝般的挂面。这根面条,从大山深处“挂”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坚守一根面条,从手艺人到企业家

  “我的挂面没添加剂,原料都是山里人种的杂粮。”程厚菊站在生产线旁,指尖划过刚烘干的挂面,讲述着20年前的创业故事。

  二十多年来,她作为陇南文县厚菊手工杂粮挂面的创始人,从家庭作坊起步,坚持用文县高半山区的小麦、豆类和山野菜为原料,沿用传统工艺制作。

  “你看这蒲公英挂面,春天采的野菜磨成粉,和面时能闻到山野味。”如今,她的合作社已研发出13个品种,从普通荞麦挂面到加入老鸹扇、绿茶的创意产品,零添加的品质让“厚菊”商标成为甘肃省著名商标,更捧回国际农产品金奖。

  2007年成立的文县餱橘豆类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文县首家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程厚菊带领下,合作社不仅建成小杂粮挂面深加工生产线,还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刚开始只敢雇3个妇女,现在车间里有10多个周边村的姐妹。”她指着包装台旁的刘纪香笑言。

  从“山坳”到“全国”,一场直播“破冰”山外市场

  转机发生在2022年年初。“小汇优选”平台负责人在调研时,被厚菊挂面的品质打动,决定为其策划专场直播。镜头前,程厚菊带着陇南山民的质朴,讲述着“凌晨三点采野菜”“磨粉不过筛保留麸皮”的细节,身后的山野菜晾晒架和石磨成了最生动的背景。

  “这些挂面里有文县的山水味,有文县人的厚道。”美食博主捧着刚出锅的面条感叹。

  程厚菊记得,当时两小时直播卖出3000单,交易额突破20万元。这个数字让深山里的挂面厂连夜加班。

  “订单像雪片飞来,合作社赶紧扩招了20个农户。”程厚菊手机里还存着当时发货单,最远订单来自海南。

  如今,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厚菊挂面已走进全国20多个省份的厨房,生产线从1条扩展到4条,日产量翻了10多倍。

  从“加工”到“产业链”,一粒杂粮价值裂变

  “这是我家种的黑豆,磨成粉能做挂面。”尚德镇农户老王扛着麻袋走进合作社,他的20亩杂粮地通过订单农业与工厂绑定,多年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像他这样的农户,周边100多户都加入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合作社提供种子和技术,农户按标准种植,成熟后加价10%回收。

  在厚菊食品的展示厅,挂面衍生品琳琅满目。除了苦荞面茶、蒲公英等杂粮挂面礼盒,还有宠物的杂粮产品。

  “我们建有冷链仓库,下一步打算做速食挂面。”程厚菊身后的车间里,留守妇女们正将挂面装入印有“文县山珍”的包装箱。

  数据显示,仅2023年,合作社就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让“一根面条富一方百姓”从愿景变成现实。

  一根面条里,藏着乡村新图景

  白水江在厂房边静静流淌,厚菊挂面厂的机器还唱着歌。工人们把一批批挂面装箱,纸箱上“厚菊杂粮面”的标签格外醒目。这根根缠绕的面条,串联起农户的灶台、工厂的流水线和直播间的屏幕,在乡村振兴的版图上,“挂”出了一幅农特产品产业化的鲜活画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