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润乡村 和美入画图
——文县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创建“全国文明村镇”纪实
陇南日报记者 刘玉玺 通讯员 王 淼
青山环抱,溪流潺潺,白马河畔传统民居错落有致,民俗歌舞欢腾热烈……走进文县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一幅村美民富、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这座深藏在白马河山水间的古寨,凭借独特的文化底蕴与生态资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明创建之路,在今年5月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称号。
草河坝村地处铁楼藏族乡核心区域,不仅是古白马氐后裔白马藏族的聚居地,更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与人文资源交相辉映。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07户655名村民在此安居乐业。近年来,按照省、市、县、乡统筹部署,草河坝村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以生态为基底,以文化为灵魂,全力打好白马人民俗文化和大熊猫“两张王牌”,实现了从“传统村落”向“全国文明村”的华丽蜕变。
漫步草河坝村,自然与人文之美相得益彰。依据《文县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村庄规划(2021—2035年)》,该村定位为特色保护类村庄,科学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条条硬化道路直通家门,电力通讯设施完备,排水沟渠畅通无阻,生活污水规范有序排放,“煤改电”工程更是让村民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品质节节攀升。
这里的人文资源绚丽多彩,白马人耿直热情、能歌善舞,古老的习俗代代相传。傩舞“池哥昼”古朴神秘,三弦弹唱婉转悠扬,火圈舞欢快奔放,吸引着四海宾朋慕名而来。自然资源同样令人称奇,四季分明的气候孕育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95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与67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在此栖息生长,让草河坝村成了天然的生态博物馆。
文旅融合,奏响产业兴旺强音。草河坝村深挖白马人民俗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民俗旅居体验。民俗文化传习所、颂歌桥、滨水栈道等特色设施,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白马风情;腊排、五色酒等特色饮食,傩面具、刺绣等260余种“白马印象”系列文创产品,既传承了白马人民俗文化,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如今,村内15家星级农家乐、民宿,55间标准间、104张床位,年营业额近200万元,文旅产业已成为村民致富的“金钥匙”。
党建引领,凝聚乡村治理合力。草河坝村将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事直说”等制度,构建起“村党支部+村民小组+网格员”的组织架构,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创新推行的“积分制”管理,将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等工作与积分挂钩,村民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养“习惯”,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文明新风,浸润古寨每个角落。草河坝村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倡导节俭养德、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通过推选“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引导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实施《村规民约》《卫生管理制度》,配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公共区域包点、门前三包等举措,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藏汉群众和谐共处,文明之风吹遍村寨每处角落。
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草河坝村多措并举。挖掘乡土人才,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升村民就业创业能力;引进企业、成立合作社、组建表演队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队,精心打造完整旅游产业链。改建的6家民宿、农家乐与农户按4:6比例分红联营,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日子越过越红火。
党建引领下,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草河坝村积极探索“党建+旅游”发展模式,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培育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25万元。
站在“全国文明村”的新起点,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将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生态与文化为底色,持续夯实基础设施“硬件”,深化乡风文明“软件”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强劲引擎,以乡村治理为坚实支撑,奋力书写“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的乡村振兴新篇章,推动白马山寨焕发出新活力、迈步更美未来。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6月06日文县举行“6·5”环境日宣传活动
- 2025年05月30日文县:守护碧水清波 绘就幸福河湖
- 2025年05月28日文县:沃野织锦插秧忙
- 2025年05月26日沃野铺锦插秧忙 文县白水江畔展农耕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