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聚焦】
乡韵乡愁 和美画卷
——榆中县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见闻

浪街村的农家书屋。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盛夏榆中,草木葱茏。
兴隆山东麓的小康营乡徐家峡村,被烟雨织入一片迷蒙之中,雨水如丝如缕,滋润着梯田里金黄的油菜花、青翠的玉米、绿中渐黄的小麦,将村庄里彩绘画廊、彩色篮球场、彩虹步道洗刷得鲜亮夺目。
相隔不远处的浪街村,饱经沧桑的旧屋土窑,被匠心妙手点化成了雅致的民宿院落,温室大棚里的多肉植物,叶片肥厚饱满,颜色鲜艳欲滴,只需指尖轻点手机上的电商平台,便启程销往远方。
这是榆中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美丽产业、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廊道、美丽农居、美丽动力、美丽民生、美丽党建“八个美丽”,做好农村规划、建设、治理、经营“四篇文章”,打造既有颜值又有气质、既重内容又重内涵、既守底色又显成色的“龛谷风韵”“夏满蔬香”“秀美兴隆”等乡村振兴示范带而呈现出的乡村景象。
浪街村村民张淑英打包外销的多肉植物。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党建引领 创新模式
“世界再大、总想回家”,步入浪街村巷道,沿路墙壁上涂绘有乡村民俗风景画和乡风乡韵的大字,洋溢着浓浓乡愁。
“我曾经外出打工、经商,1997年在榆中县城买了楼房,城里待久了,还是想回家乡,2006年又回到浪街村。”浪街村党支部书记吴永忠坦言,浪街村的车程,距离兰州一小时、距离榆中县城十分钟,从喧嚣的城区来到乡村,山清水秀,春花秋果,恬静舒适。
这位村里的“带头人”点子多,与村“两委”一班人,带领乡亲们把土窑洞变成特色民宿,建成乡村精品民宿黄河驿康养民宿,发展芹菜、草莓、甜瓜、火龙果等采摘园20亩,创建多肉植物园直播带货,带动村民销售土特产,把好山好水好风光变成了“金饭碗”。
浪街村创新“党支部+合作社+村民”乡村旅游模式,探索推行村级集体经济“1+1+N”混合所有制发展,成立了榆中农科农业有限公司,打造国家级合作社“榆中在荣瓜果蔬菜农业合作社”,不再是单打独斗,把大伙拧成一股绳。村民们开设了小商铺、小吃店、民俗馆,全村56名党员带头提升服务,让游客来了像回家,吃得香、住得美、玩得嗨。
“浪街,兰州话就是逛街(gai)、游玩之意。”吴永忠介绍,“浪街村的村名始于唐代,传说一位姓浪的员外家境富裕、救济灾民,这条街因此被乡民们称为浪街,这与现在发展乡村旅游很有契合点。”
漫步浪街村,古楼门高耸矗立,仿古一条街青砖铺地,老家大院古色古香,灰砖瓦房嵌着红木门窗,大水缸、木头桩、竹箩筐、石磨石碾盎然点缀。“这是用当地亚麻草编织的坐垫、凉席、鞋垫、帽子,亚麻纤维柔软舒适、冬暖夏凉、防潮防腐,都是纯天然的手工制品。”村民樊永清热情地为游客介绍产品。
樊永清经营的这家亚麻制品店铺,被省妇联列入甘肃省陇原巧手示范基地。“有大订单时,我组织村里的妇女们加工制作,小物件就自个编织,年收入五六万元吧。”樊永清说。
2021年浪街村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支部,同年“老家·浪街”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入围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2年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2023年被评为省级“美丽庭院示范村”;2024年浪街村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强村富民,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衔接资金470万元,建设东西部协作休闲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及榨油坊、磨面坊、粉条加工坊“三坊”项目,去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10万元。
据悉,榆中县以党建为引领,扎实推进乡村建设。2024年至2028年5年时间,全县谋划打造“醉美马坡”“中部河谷”“秀美兴隆”等1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构建“亮点纷呈、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辐射周边”新格局,涵盖18个乡镇95个发展类村庄,总长度99公里、93平方公里,覆盖农户4.64万户15.28万人。
徐家峡村一隅。
产业兴旺 村民增收
步入浪街村后的农田里,一栋栋日光温室里栽满了多肉植物,像进入了小型植物园。小植株肉嘟嘟、萌呆呆,憨态可掬,千姿百态,绿玉一般如重重复瓣的莲座,镶着紫红色叶边的形如宝塔。
“这款‘紫乐’品种的单头老桩,生长了5年时间,色彩艳丽,夏季是粉紫色,秋冬季变成玫瑰红,有喜欢的顾客,可以发单品链接……”经营户正在直播带货。
老板马瑞臣介绍,他是2017年浪街村招商引进的经营户,目前流转土地建成16个温室大棚,发展观光农业,引进培育多肉植物12大类500多个品种,吸引了游客参观游览并购买,通过线上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带动了25位村民就近务工就业。
“瞧这些多肉植物小巧可爱,让城里人亲近大自然吧,网上卖得很火。”村民张淑英边打包装边说,“通常老板们上午直播带货,下午我们就按照货单挑货、抖土、晾干,再装货,保持多肉植物不烂根。平时打理好这些植物,活很轻松,月收入2800元,还能兼顾种好家里5亩地。”
村民富不富,产业是核心。浪街村坚持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稳定增加群众收入的核心任务来抓。浪街村建成7亩芹菜育苗基地,供给全村100多座温室大棚及周边高原夏菜种植基地。
步入育苗温室,一方方育苗穴盘整整齐齐,一株株芹菜苗娇小嫩绿,在穴盘里星星点点。温室里安装有自动化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根据作物所需启动,播撒细细水雾,芹菜苗“沐浴”着水肥营养液,生机勃勃。
“这是第二茬芹菜苗,还有10多天就能出苗,可以移栽到大田里,大田芹菜生长80天左右,即可上市。”育苗基地负责人胡成华介绍,“浪街村属于二阴地区,气候冷凉,病虫害少,培育的芹菜苗品质好,远销西安等地,现在建成4个育苗温室大棚,年收入三十多万元。”
产业赋能,培育“产业兴”富民沃土。榆中县立足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目标,强化提升种子种苗、人才、技术、装备、标准、产品“六大输出”能力,构建“3+2+N”重点产业发展体系,全力开拓高原夏菜产业“前展后延强中间全产业链发展”4.0版本。积极打造全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核心区,加快实现72.5万亩菜、薯、药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兴隆山东麓的徐家峡村。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彭昱提供
生态塑形 宜居宜游
从浪街村向西南行驶10多分钟,来到徐家峡村。徐家峡村静卧在群山的臂弯里,红瓦黄墙的屋舍依山势次第错落,村前蜿蜒的溪流清澈见底,道旁树林里,一群群白鹅、芦花鸡悠闲觅食。
村子里色彩斑斓的墙绘引人注目,传统山水、农事场景跃然墙上,更有当前热捧的动漫“哪吒”系列绘图,还有村里的老奶奶、老爷爷巨幅画像,生动展现了乡村文化。同时,现代公用设施巧妙融合,太阳能路灯照亮整洁村道,篮球运动场崭新亮眼,健身器材点缀在小广场,标准化公厕干净便利,古朴村落焕发出宜居新貌。
生态塑形,打造“村庄美”宜居家园。榆中县强化规划引领,编制完成163个发展类村庄规划。落实农村“八改”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和“治乱、治水、治厕、治房、治风”五治行动,清洁村庄覆盖率达到100%,全县农村道路、自来水、电网、路灯等基础设施覆盖率达100%。农村公共卫生厕所覆盖率100%,农村卫生户厕改造7.85万户,卫生户厕覆盖率达90%,农村生活污水管控率达45%,农村垃圾处理率达80%,畜禽粪污利用率达89.78%。
沿着一条绘有各色锦鲤的小巷前行,来到了绿树掩映的御林苑“农家乐”。“我们村紧挨着兴隆山,山泉水清甜可口,适合养鱼,我们农家乐的特色就是虹鳟鱼。还有从山上采摘的蘑菇、蕨菜、苦苦菜等山野菜,村民们养的土鸡,这些农家家常菜,很受城里人欢迎。”农家乐老板司梅兰介绍。
徐家峡村村民郑元梅在农家乐打工,边忙着上菜边说:“这是自家土鸡产的土鸡蛋,足足的农家口味!”现年60岁的郑元梅原来在兰州当月嫂,后来回到老家在农家乐里当服务员,月收入近3000元。
徜徉在小吃一条街,“薯味香”“浆水面”等小吃店开张迎客,村民们现场烹饪,制作当地特色小吃,在热气氤氲中,麻辣鲜美香气扑鼻,散发着舌尖上的美味。
据悉,榆中县深挖田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提升“吃住行游购娱”业态品位,推出6条特色旅游线路“引客入榆”打卡,年实现旅游花费20.62亿元。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03日奏响乡村振兴华彩乐章——陇西以“党建链”引领“产业链”串起“致富链”
- 2025年06月30日静宁:设施农业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 2025年06月30日从“产业路”到“景观道” 天水农村公路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 2025年06月30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进行时】兰州市城关区着力打造烟雨兰山中的乡村振兴“样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