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诗颂河西走廊
许锋
汪泉的家乡有一条河,叫古浪河,古名松峡水,上游龙沟河,源于毛毛山北坡,汇张家河、黄羊川河、柳条河,后建十八里堡水库和曹家湖水库。峡长水急,溪流潺潺。
“古浪河”,便是他思想源泉的“引子”,让《河西走廊诗传》以史诗的体量横空出世。而沧海横流、群峰隆起,二十一章的宏大架构里,祁连雪水沿着他书写的文字奔流而下,将西部千万年的风烟与烽烟冲刷成一张清晰的地质剖面。
在“步天之山”的献词之后,作者汪泉以地质运动开篇。当他把祁连山脉描述为“凝固的海浪”,将河西走廊比作“潜藏于海底的高原”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学叙事,更是一种神话般的抒情。这种将地理人格化的笔法贯穿全书——党河是敦煌的脉管,疏勒河是瓜沙二州之母,悬泉水带着贰师将军的英魂——山水,或在等待某个人\悬泉就在等待贰师将军李广利\沙州城东一百三十里,又名挖密泉,吊吊水\石崖腹中,其泉旁出,细流\贰师将军伐大宛,回至此山\众渴难止,将军以章抚山\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三军开怀畅饮。故曰悬泉\若人多则水多,人少则水少\群人大饮,水即猛下\通人之性,济人之危\仁泉也。
这段诗歌以悬泉传说为载体,巧妙融合历史与神话,通过贰师将军李广利“以佩剑刺山”的壮举,赋予泉水人格化的灵性。“人多少则水多少”的辩证关系,既暗合西部水资源特性,又升华为“仁泉”的伦理与道德意象。短促的句式如泉水滴落,在历史沧桑与人性光辉的交汇处,完成对西部精神的地理赋形。
从“失我祁连”到“弯弓大雕铁马来”,他用十章篇幅重构了河西走廊的战争史。他专为失败者铸像:月氏国的赤子、李陵的孤影、段会宗被西域立祠的哀荣,让人想起那些在命运沙暴中折翅的迁徙者。
经过十多部长篇小说、人物传记写作的磨砺,汪泉已具有将宏大历史微观化的能力,这便使得“凉州会盟:崇高的和解”这样的章节充满人性的温度。“敦煌五龙之索靖:书题莫高,战死沙场”——浓缩了他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在“龙飞凤舞”和“走廊书声”章节中,书法碑帖与石窟艺术被赋予血肉,“敦煌三张,行云流水”、曹全的碑刻、莫高窟的彩塑,莫不隐隐“契合”着西北人物既张扬又内敛的个性与血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千佛洞·莫高窟:中西光芒的交汇地”与“甘州:来自大槐树下的泉水”的“并置”。这种将本土性与开放性融合的视角,在作者早期作品中已现端倪,《枯湖》里上海青年与西部村庄的碰撞,此刻升华为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
作者还用整章书写移民史,其中文字暴露出隐秘的思绪——他要让古浪的黄土里长出荷马史诗般的叙事。这种视野在“西去的列车上”达到高潮。“逃荒之路”与“光风霁月新”的意境,道出了作家始终如一的信念:所有苦难终将结晶为美。
合上这本厚重的诗传,祁连雪峰的轮廓在字里行间渐渐清晰。实际上,从《沙尘暴中深呼吸》《西徙鸟》《枯湖》到《河西走廊诗传》,汪泉完成了从乡土叙事到文明史诗的飞跃。当他在“献词”中写下“步天之山”时,或许早已预见:在真正的作家笔下,地理即天命,历史不过是一场漫长的沙尘暴,而文学,是沙暴过后依然倔强生长的骆驼刺。
这部作品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既是对河西走廊文化的礼赞,也是对所有“枯湖”命运的哀矜,始终保持着对苦难的诚实与对美的虔诚。
我相信,在祁连山撑起的苍穹之下,这本诗传终将成为另一座精神山脉,让所有在沙尘暴中深呼吸的灵魂找到属于自己的海拔,而“未来的答案就在现实的河流中”。“一块绿洲,一声鸟鸣\一株雪莲,一个人间”——新的时代,长城虽在远方,但“飞船已从古老的瀚海深处起飞”。
(《河西走廊诗传》,汪泉著,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3月18日【书评】从敦煌汉简里看到你和我
- 2025年02月25日【书评】守望生命之花
- 2024年10月29日【书评】儿童文学评论的多彩画卷
- 2024年10月09日【书评】百川春水自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