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剑崆峒,千年武脉再问鼎
□平凉日报记者 柳娜
提起崆峒,总是会先想到武术。
这座“西出长安第一城”的三省通衢之地,不仅是崆峒武术发源地,亦是闻名遐迩的“武术之乡”。拳影刀光间,一座山与一种武学的传奇从未止息。7月19日至26日,“崆峒杯”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暨2025崆峒武术大会即将开幕,全国武者齐聚崆峒,在传统套路、竞赛套路等项目中展开巅峰对决。
武术与崆峒,似乎自始就相伴而生。平凉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断。周文王带兵伐密须、三国马超据安定、前秦苻坚陷阴密据安定、唐李世民泾川战薛举、夏主赫连定称帝、北周宇文泰兴起和唐蕃会盟都发生在平凉。“民必讲武求备,非尚武不可图存”,老百姓处在战争环境下,习武以求生存。康熙至嘉庆时期,平凉府所辖州县广设教场练兵演武,城内三大教场(北、东、西)擂台上演激烈比拼。19世纪迎来发展拐点,1916年平凉县民众教育馆首设国术馆授拳,武术课进入中小学堂;1923年陇东镇守使张兆钾于张公祠创办讲武堂,关帝庙擂台年度比武盛况空前,暖泉乡麻黄湾、什字镇观音店涌现固定拳场。武术在这里,是庇佑百姓生活安宁的方式,既是在武艺中安身,亦是在招式间立命。
武术薪火代代相传,今天,仍有约10万平凉人习武,所练拳种29类。崆峒武术跨越山海,在20余国开枝散叶。浸染于传统文化之中,浸染于民间烟火之中,平凉人的骨气、力量、精神,由此而生。
随着武术大会再度举办,许多人追问,崆峒武术的构成体系是什么?谁将其发扬光大?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源。
崆峒佛道武术:千年传承的武学智慧
平凉崆峒山道教历史悠久,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而蕴含其中。平凉市武术运动协会主席朱沛霖分析了崆峒道教武术的发展源流。他表示,在中国道教产生之前,崆峒山就早已经有道家在此修真,其中以广成子最为人所知。清代《崆峒山志》中记载:“广成子是居空同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崆峒山新志》中记载:“广成子俗名董初平,轩辕时期人。”广成子的修道踪迹也在《九州要记》《道教源流谱》等多部古籍中出现,尤其以《庄子·在宥》记载最为真实客观。他的“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外其和”的学说,与中国传统武术理论基础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尤其以“阴阳有藏”最能体现。
中国传统武术,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先秦的道家哲学思想,尤其是广成子的阴阳学说与武术中的阴阳理论互为关联,一脉同源,贯穿于武术演化发展的始末。
“道教传入崆峒山,历经唐、宋、元、明、清直至现代,崆峒山的道教中不乏武技出众的道士,遗憾的是在地方志、旧山志和各类文献资料中少有记载。除唐、宋、元、明各代难以详考外,仅清代至今在《崆峒山志》中有零星记载据考证,清康熙十五年(1676),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代道士苗清阳来崆峒山执教以来,时至今日已传二十七代,其中第十九代道士韩元觉、第二十代道士赵至睿(旭谷)、第二十二代道士禹理昌、第二十三代道士郭宗尧、聂宗清、赵宗展、方嗣贤等均习练拳脚。其传承习练的拳、械有黑虎拳、白虎拳、护山棍、神枪棍、春秋刀、净铲、黑虎出洞鞭杆、拦面叟、铁扇子、绳镖、流星锤等。练功以浑元桩功、吐纳心法为主。”又传说唐朝时期,一位出身少林寺名叫飞虹子的游侠,来到了风光秀丽的崆峒山,创立了崆峒派武术,为第一代掌派人。艺成之后,飞虹子只身闯荡江湖,以武会友,是当时江湖上有名的五剑侠之一,使得一手“青英剑”,威震武林许多年。现在的崆峒派武术传承人有陈虎、白义海、赵强、尹腾剑、王镖、王志超等。关于崆峒派武术的渊源有待进一步考证。朱沛霖向记者介绍崆峒道教武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崆峒山佛教武术,史载始于北宋。据《续资治通鉴》和《甘肃历史》记载,北宋庆历二年(1042),宋军与西夏军大战于定川寨,宋将葛怀敏阵亡,全军覆没。西夏军南下长驱渭州(今平凉城),焚荡庐舍,屠掠民畜。时,崆峒山明慧禅院大和尚法淳,率众僧与西夏军英勇作战,保护了崆峒山御书院和数万藩汉人民和牲畜。12月,仁宗皇帝降旨奖赏。授法淳“志护大师”,并赐二品官服,同时对有战功的法焕、法漫、法深、法汾赐二品官服,并剃度行者云来为僧。
崆峒武德并非独善其身,而是“以武卫道”的家国担当。
宋代后,崆峒山佛教习武和尚状况无记载,少有口传。据清《崆峒山志》载,仅有鹤千、道成二僧习武。此后,崆峒山佛教武术隐没不彰。
朱沛霖说:“1992年,崆峒山和尚释妙林任佛教住持以来,弘扬佛法,恢复尚武之风,鼓励年轻和尚习武。1993年以来,多次在崆峒山武术表演中展现拳脚。2006年组建了崆峒山佛教武僧队,2011年组队参加了平凉市第三届运动会武术比赛,释法广获得男子组短器械(鞭杆)第一名,释法鼓获得男子长器械(梨花枪)第二名。目前崆峒山佛教习练的武术拳械套路有金龙掌、抹眉掌、九连环、张天游月棍、行者棍、枪、佛尘剑、四门鞭杆、金龙刀、月牙铲、地趟鞭杆、铁门扭丝棒和内功心法。”
千百年来,崆峒佛道武术智慧和功夫技巧的交融和互相滋养,使得崆峒武术更加丰富多样、博大精深。
崆峒民间武术:生活淬炼的包容与博大
“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金庸笔下崆峒侠影令人神往,而真正让这份武学生生不息的是平凉街头巷尾的民间武者。他们以生活为道场,在晨昏劳作、柴米油盐中延续着崆峒武术的血脉。
崆峒山虽是武术发源地,但近代曾出现传承断层。真正让武术重焕生机的,是散落在民间习武者。朱沛霖说,崆峒山武术与周边地区民间武术交流融合,逐渐在民间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代表人物有朱文芳、张学义、苏宝山、李国仓、贾万忠等。
朱家代表人物是朱文芳,平凉市崆峒区白水乡大潘村人。因在家排行老五,故称朱老五。少年嗜武,初跟当地举师汝志治习练红拳。1913年师从来平教武的陕西拳师杨凤刚习练九拳、夹枪棍、子胥鞭等艺。后又随罗彦虎习练棍术,苦练多年,逐得要诀,技艺精进。擅九拳、红拳、夹枪棍、子胥鞭、八骏刀,尤擅铁靠子九拳、流星锤、春秋刀。善使“驰子步”,是平凉九拳第一代传人。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朱团平、潘兆红、潘兆军、潘明昌、任成林、刘银才等。
张家代表人物是张学义,字子伯,平凉市静宁县人。幼从祖父张万泉习武,后又师从吴彦彪习练四门拳械刻苦用功,勤奋钻研,武技精湛。精心意拳、关西红拳、八仙掌、石秀棍、昆阳棍、翻海排子棍、十三扎杆(大枪)、春秋刀、流星锤,以技击见长。其行拳走势,功架中正,轻捷沉稳,形神兼备,名满成纪。1946年至1960年,曾先后出游天水、定西、白银等地传拳授徒,以武会友。是心意拳在平凉第三代传人。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张存柱、张国良、张栋等。
苏家代表人物是苏宝山,平凉市崆峒区花所镇苏陈村人。自幼好武,1929年师从叔父苏亮习武。抗日战争时期又跟来平的陕西凤翔人王耀东习练红拳。后结识朱文芳,学得五手棍和流星锤,50多年练武不辍。精太师鞭、燕青棍、手连枷(双)、双刀、流星锤、母子棍和黑虎鞭。其棍法和鞭法泼辣凌厉,劲力威猛,名满乡里。技传其子苏功,授徒安世民、韩德禄等。是红拳在平凉第四代传人之一。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苏功、苏小鹏等。
李家代表人物李国仓,平凉市庄浪县人。自幼秉承家学,随祖父李贞祥习武。后从师邵银习练四门拳,武技精进。擅七星捶、小红拳、铁牛棍、盘龙棍、四门棍、四平枪、大连枷、春秋刀、七星鞭杆、梅花双刀等。1946年投军,入邓宝珊部27旅任营副官,1949年返乡。1960年至1979年先后在陕西、青海和甘肃省平凉地区等26县传拳授徒。1980年至1998年3次代表庄浪县参加平凉地区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七星捶、四门棍、春秋刀分别获得二等奖。1984年任平凉地区武术馆教练。是平凉四门拳第三代传人之一。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李正虎、李小芳、李娟芳、张爱文、王俊等。
贾家代表人物贾万忠,平凉市崆峒区白庙乡贾家洼村人。8岁跟祖父贾性善习武,勤学苦练,20岁时技艺渐长。1928年至1947年,先后在平凉地毯作坊、兰州地毯毛纺厂工作。期间,习武不辍,并四处访师求教,拳技娴熟,渐有名气。精于大红拳、小红拳、金刚捶、花枪、大连枷、小连枷、鞭杆,尤擅绳镖、铁筷子。1959年参加甘肃省武术比赛;1960年参加全国武术观摩表演赛;1960年应邀担任湖北武汉某高校武术教练。1966年下放回乡务农,在农村劳动期间传拳授徒。技传其子贾维良、贾维成,授徒贾秀成、曹合忠等。
崆峒本地人有练棍传统,习练人数众多,所以,崆峒山的武术拳种涌入民间的主要是棍术和鞭杆。棍术有八虎棍、进山棍、八门棍;鞭杆有白虎鞭、黑虎出洞鞭、紫金鞭、七星鞭、黑虎鞭等。此外还有云魔棍、达摩铲、罗汉拳、罗汉十八手等。
崆峒武术的兴盛,与这里的人尚武任侠的秉性紧紧相连。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五大传统武术流派的崆峒武术,慢慢成为一种文化,渗透到这个城市的“肌理”。
与外来武术有机融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因崆峒地处在陕甘宁交界,清朝、民国时期被称为“旱码头”,是经济、贸易、文化云集之处。气候宜人、文化发达、生活安定地理位置较好,再加上道教圣地崆峒山的吸引力,许多武林人士都云集于此。
朱沛霖说,崆峒武术除了本土武术外,还吸收了许多外来拳种。主要有马家、居家、童家、魏家、陈式太极拳等。经过近百年发展演变,外来武术和本土武术达到了有机融合,相互兼容,取长补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共同发展的崆峒系列武术。
马家代表人物是马恒福。在抗日战争期间由河南搬迁至此。据资料介绍:“抗日战争前后,中原沦陷,加之特大旱、蝗虫天灾夹击,使饱含着国碎家破,奔命求生之苦的晋、鲁、豫一带的回民,扶老携幼,拖儿带女‘一担两筐’,千里迢迢落难而来,其中为数较多的是河南孟县桑坡人。”马家武术就是在此时流入平凉,并最终成为崆峒武术的一部分。马家是回民,所传武术以查拳为主,此外还有形意拳。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马明星、杨全中、拜少宝、杨怀俭、许强等。
居家代表人物是居世安。原籍甘肃省临夏县,曾入兰州恒太镖局任拳师。以六合燕青、大小红拳为主,精于八门封手、展母子金家枪、春秋刀、天启排子棍、扭丝棍、黑虎鞭等甘肃本土武术。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邵俊杰、陈善庆、孙联英、宋三存、魏保平、白永杰、陈丛笑等。
童家代表人物是童天祥。民国期间童天祥到平凉做皮货生意,并滞留平凉。所传的主要是少林以及陕西的拳种,代表性的有少林七星锤、八仙拳、八虎棍等。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童世英、甄庆平、李恒达等。
魏家代表人物是魏琦。甘肃省天水甘谷县人,后移居平凉市静宁县。魏琦生于武术世家,8岁习武,勤学苦练,技艺精进。精大、小红拳、莲花鞭杆、春秋刀,尤擅擒拿和短打。新中国成立前出游陇上,以设场教武为业。新中国成立后居家务农,业余收徒传艺。1957年参加甘肃省武术表演赛,鞭杆获短器械第二名;1983年参加甘肃省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拳术获优秀奖;1986年《武林》扉页刊登其拳照。曾任平凉地区武术协会委员。事迹入编《中华武术实用百科》。1988年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魏文远、魏雷等。
吕家代表人物是吕锦新,居静宁县深沟乡大岔村李湾社。他12岁拜静宁县治平乡凡家大庄村民间武术老艺人凡尚为师,为凡师父所收第100个弟子。所学武术主要有拳术和器械,拳术有小红拳、八步转、小关东、七步功等,器械有短棍、长棍、长枪、大刀、双刀、大链节棍、双链节棍、双卷镰等,曾参加过通渭县举办的省武术表演、岷县举办的定西市武术表演,荣获一等奖。自拜师学艺学有所成后,前来拜师学艺的弟子约百十人,较有名的有现甘肃省武术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岐山等。
陈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最主要的拳种之一。太极拳套路动作以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技击法和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为基本内容,是一种内练气、外练形、动作柔和、柔中带刚的拳术。近代传入平凉,目前陈式太极拳小架代表性传承人有孙联英、孙万春等,陈氏太极拳老架、新架、太极拳长拳、太极拳国家、国际竞赛套路代表性传承人有朱沛霖、朱家琛等。
崆峒武术真正的传奇,在于坚实的武学体系。自古英雄出少年,崆峒山下的崆峒文武学校,亦是崆峒武术发扬光大的希望。这里,传武授德,培基铸魂;淬炼精钢,熔铸精神;守护薪火,使命恒昌。
近年来,甘肃省体育局与平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4届崆峒武术节、5次省级崆峒武术赛事,并携手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共同打造了4次全国性武术盛会。同时,借力文化体育交流项目,先后与美国、埃及、新加坡等多国文化体育机构展开合作。这不仅有力推动了崆峒武术迈向国际舞台,更在传艺授业之间,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智慧、美好、进取的平凉形象和中国形象。
千年武脉,静候君来。“崆峒杯”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暨2025崆峒武术大会战鼓即将擂响,但崆峒武术的故事远不止于擂台。这里的一招一式,承袭自广成子“阴阳有藏”的古老哲学;这里的一砖一瓦,浸染着十万名武术爱好者晨昏不辍的汗水。在这里,你可以望见两个平凉:一个是历史烽烟中以武安民的英雄之城,一个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康养之城。22℃的夏日清风穿行于崆峒的山水之间,3200岁的古槐依旧枝繁叶茂,平凉红牛涮锅、羊肉泡馍的香气在市井间弥漫,这方被李白赞为“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的土地,早把侠骨与柔情揉进了人间烟火。每个拥有武侠梦的你,可在此寻得心之所向。
今夏,且以武术为约,共赴这场盛会,问鼎千年武脉,见天地之大美。平凉,等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19年11月23日全国媒体技术专家厦门论剑
- 2018年05月31日中国围棋甲级联赛(嘉峪关站)6月2日开战 柯洁将在雄关“论剑”
- 2010年07月07日国际多肽科学领域400巨擘兰大“论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