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思想观澜】全面提升跨文化传播实效

 2025/07/11/ 08:3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赵剑锋

全面提升跨文化传播实效

  赵剑锋

  甘肃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中西文化交汇要道和各民族文化交融地带,积淀了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这些宝贵文化资源“走出去”,要加快构建以数字赋能为技术基石、以内容创新为核心抓手、以人才支撑为根本保障的多语生态话语体系,以此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跨文化传播实效,让甘肃文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独特魅力、焕发时代光彩。

  打造多语生态的技术支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与自然语言处理等新兴技术加速迭代,正深刻重塑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播的模式。我们要顺势而为,在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着力实现突破:其一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开发面向文化、历史、旅游等领域的多语翻译系统,提升术语表达的专业性与准确性,推动语言服务从通用翻译向文化精准传达升级;其二整合高校和文博资源,搭建集图文、音视频于一体的多语数据库,破解海外受众认知壁垒,提升传播的可触达性与接受度;其三借鉴“数字敦煌”项目经验,依托VR/AR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传播平台,构建“数字丝路”多语生态系统,增强传播的吸引力与渗透力,为国际话语权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与实践场景。

  以文化IP增强国际传播效能。内容创新是国际传播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文化影响力的深度与广度。我们应聚焦“飞天”“伏羲”“黄河文明”“简牍”“河西走廊”“敦煌文化”等核心文化符号,组织外语与人文等跨学科团队,开发多语词条、叙事框架与传播脚本,增强文化表达的适配性与情感穿透力。在传播形态方面,运用纪录片、短视频、播客、交互导览、有声读物等多元内容载体,精准匹配不同文化背景和媒介偏好的国际受众,提升传播内容的亲和力。同时,推动高质量文化典籍的多语出版,制作多语配音的纪录片与影视作品,打造甘肃文化的全媒体传播矩阵。通过内容创新实现价值传递,以可信、可感、可亲的叙事形态展现真实立体的甘肃形象,赋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激活跨文化叙事的人才动能。甘肃高校应借“新文科”建设契机,推动外语与文史、传播、区域国别研究深度融合,培养具备“语言+文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强化其对本土文化的阐释力与跨文化转化力。同时,联合文旅、外事等部门共建多语实训基地,组织学生深入莫高窟、麦积山等文化传播一线,承担讲解、翻译与传播任务,在真实语境中锤炼国际传播能力。还需构建多语专家智库,整合海外华侨、留学生、国际友人等资源,形成覆盖多语种、多层级、国际化的人才与智力支持网络,为国家话语权建设提供持续动能。

  打造多维联动的传播生态。整合高校、研究机构、文旅部门、主流媒体及技术企业等多方优质资源,联合成立“甘肃文化多语传播协同中心”,通过明确分工与协作机制,实现多语语料库的动态更新、传播产品的精准开发及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传播链条。在财政保障层面,设立专项“国际传播基金”,重点扶持跨语种文化内容的精品化创作,包括适配不同文化语境的短视频、纪录片、数字文创等创新形态,并支持传播技术的迭代升级。同时,建立以“传播力、影响力、美誉度”为核心的量化评估体系,结合大数据工具实时监测传播项目在全球主要平台的覆盖广度、互动深度及情感倾向,精准衡量国际话语权提升实效,通过动态优化策略,推动甘肃从文化资源大省稳步向国际传播强省跨越。

  全面提升跨文化传播实效,既是甘肃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必然选择,也是其深度参与文明交流互鉴的责任担当。随着多语生态传播体系的不断完善,甘肃不仅能让敦煌壁画的绚烂、黄河文明的厚重、丝路故事的传奇跨越山海,更能以文化为媒,在全球舞台上构建起兼具地方特色与国际共识的话语体系,真正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到国际传播强省的质变,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注入鲜活的地方力量。

  作者为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