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果西种:高原蓝莓“破局记”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魏 璐 张含华 文 静 通讯员 孟繁玲
清晨,阳光穿透岷县十里镇的薄雾,13座智慧大棚在高原田野上折射出金属光泽。棚内蓝莓枝叶间的露珠尚未蒸发,手机APP已远程启动了自动水肥系统——从青岛西海岸的良种实验室到岷县海拔2300米的智慧大棚,东西部协作的“魔法”让一颗蓝莓成为乡村振兴的甜蜜注脚。
智慧大棚里的“数字农耕”
走进产业园,智能水肥一体机正发出轻微的运转声,管道将营养液精准输送到每株蓝莓根部。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甘肃西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金菊点开手机监测系统,土壤pH值、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实时跳动。她脚下,L25、F6等青岛引进的蓝莓新品种在基质土中舒展根系——这些“良种礼物”通过东西部协作跨越千里,在高原土地上扎下科技的根。
这套由青岛企业带来的智能系统,会根据蓝莓生长周期自动生成灌溉施肥方案。同时,智能控温系统搭配基质土栽培技术,让高原昼夜温差大的劣势转化为甜度优势,摘下的蓝莓在16-18℃预冷处理后,咬开就是爆浆的脆甜。
“可别小看我们的这些大棚,这里面隐藏着‘智慧大脑’。”该企业办公室主任钟希华敲了敲棚壁介绍道:“这冬暖棚与拱棚搭配,智能控温系统把高原昼夜温差转化为甜度优势。”
从实验室到田间的跨越,让科技与土地完成了一次深度对话。
大棚里,农户们手脚麻利地把刚采摘的蓝莓快速分级。大果通过冷链直供青岛、北京商超,中小果则走进岷县周边市场。
“今年3月头茬果9600斤卖了60万元,两茬果年产量稳定在2万斤,收益能达150余万元。”钟希华继续说道,多年生蓝莓3-4年进入盛果期,这片土地的“甜蜜事业”正在持续发酵。
协作账本里的民生温度
在十里镇土地流转账本里,张文芳老人的名字旁标注着醒目数字:0.8亩地流转获4万元,加上每日120元的务工收入,“打枝摘果的活轻快,比以前强多了!”
这样的增收故事并非个例——龙峰村村民张小玉算过一笔“幸福账”:“有工资拿,走几分钟到大棚,天热时在智能棚里干活,比晒在地里舒服多咯!”
类似的账本在产业园里屡见不鲜:产业园长期雇佣20人,采摘季用工超40人,劳务费年付60余万元,10名贫困户借此脱贫,村集体增收43万元,“真金白银”让村民尝到了协作发展的甜头。
该镇副镇长车福俊翻开协作台账:2260万元总投资中,86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如“金钥匙”,引来青岛海西现代农业的技术与市场。“以前我们缺技术、缺市场,青岛的企业带来了良种、智慧农业经验,还打通了销售渠道,把高原蓝莓送上全国餐桌,现在村民的钱包跟着蓝莓一起‘鼓’了起来。”
技术扎根后的产业新生
“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不仅让村民尝到了协作甜头,更让产业有了持续发展的底气。
在大棚里,彭金菊正手把手教农户修剪枝条。“剪枝要斜45度,这样来年挂果多!”这位本地成长起来的技术专家,正在开展从种苗培育到病虫害防治全流程教学。
“不能只靠青岛专家,要让岷县人自己会种蓝莓!”她的愿望正在实现:如今,农户们已摸索出高原种植的“岷县方案”——基质土配比、补光灯时长调控等细节,都写满了本土化智慧。
从传统农耕到数字农业,从“靠天吃饭”到“数据种田”,这座产业园不仅填补了岷县高原蓝莓种植的空白,更种下了农业升级的基因。当“数字农夫”携手传统农人,一颗蓝莓串起的,正是乡村振兴最鲜活的注脚——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技与协作交织的果实,正越结越甜。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6月30日甘肃启动“征信助融”专项行动 五大核心举措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破局
- 2023年06月14日【党组织书记谈落实】以“三抓三促”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破局突围追赶进位——访兰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阮英
- 2022年08月29日肃南:攻坚破局向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 2022年06月29日税费支持政策助力甘肃省旅游业纾困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