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强信心 看发展】高原筑天路——中建三局西成铁路四标三工区西成铁路项目建设纪实

 2025/07/11/ 15:05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蔡文正

蒸汽养护台车施工现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蔡文正

  夏日的清晨,甘南高原上依旧寒风凛冽,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施工现场,中建三局西成铁路四标三工区的建设者们正裹着加厚冲锋衣加紧作业,防风护目镜上凝结的冰花还未化开,又被呼啸的狂风刻上新的霜纹,未完工的铁路桥墩如同钢铁巨龙的脊骨,在灰青色的天幕下蜿蜒伸展。

  西成铁路是西北地区连接西南的重要铁路通道,是国家中长期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建三局公司西成铁路四标三工区承建的区域位于甘南州合作市和夏河县境内,这里年均气温零下3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60%,而三工区承建的线路全长8.31千米,桥隧占比却高达87.4%,每向前推进一公里都是巨大的挑战。

  “头疼欲裂、呼吸困难,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2022年,我们刚到这里的时候,高原反应让大家吃尽了苦头。”项目经理贾增博回忆起初到高原的感受。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项目组的施工人员背着沉重的测量仪器,走遍了项目周边的沟沟坎坎。

  匠心筑路显担当

  由于特殊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高原筑路的过程注定布满荆棘。

  “项目博拉隧道出口区间路基需要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简称“CFG桩”)进行地基处理,并且作为无砟道床路基,施工后沉降控制难度极大,精度要求极高。”项目技术总工单显辉介绍。

  为了攻克难题,单显辉组织施工人员成立专项攻关小组,带领团队成员查阅资料、研究类似工程案例。他们白天到施工现场对每一根CFG桩的施工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晚上一起分析数据,讨论优化施工方案。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论证,最终确定了一套最符合项目实际的施工方案——对CFG桩的桩位、桩长、桩身质量等进行精准控制,通过信息化系统实时监测,确保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合作隧道进口施工是项目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全长1976.55米的隧道,Ⅴ级围岩占比高达90%。“隧址区存在高地应力造成的软岩大变形问题,这使得隧道施工犹如在‘豆腐’里打洞,极易发生坍塌、变形。”项目生产经理谢华礼说。

  面对挑战,谢华礼带着施工队伍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逐榀开挖,施工过程中加强超前注浆质量管控,将松散围岩胶结成整体,从而防止出现溜塌,保证作业环境安全可靠。同时,根据围岩监控量测及超前地质预报,及时调整支护参数,确保施工安全。

  在一次隧道开挖过程中,监控量测数据显示围岩变形突然增大,情况十分危急。谢华礼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果断指挥施工人员停止施工,迅速撤出现场。他带领技术人员对变形原因进行分析,并迅速采取增加长锁脚、加立套拱及增加径向注浆等措施,成功化解了危机。

施工现场俯瞰图。

  科技赋能筑通途

  高原地区冬期长、温度低,传统的洒水养护难以保证混凝土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项目组施工人员在现场布设“自动喷淋+蒸汽养护”设备,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并在梁面覆盖土工布后,通过“喷淋+蒸汽”的双养护方式,实现自动化养护作业,避免产生收缩裂纹,确保梁体实体质量。

  在隧道施工中,项目采用大小栈桥配套使用方案,大栈桥采用洞内既有液压仰拱栈桥,为仰拱衬砌施工提供作业面,使仰拱混凝土能够整幅浇筑、一次成型。小栈桥由I40工字钢焊接而成,为中心水沟施工提供作业面,实现了仰拱初支施工不受仰拱衬砌施工的影响,确保仰拱初支尽快封闭成环。

  “大小栈桥配套使用,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保证了施工安全。”项目技术员杨卫军介绍道。

  同时,项目组广泛推进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混凝土拌合站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混凝土生产的全过程监控,确保了混凝土质量。采用5G、超宽带高精度(简称“UWB”)定位技术,实时精准定位隧道作业人员位置,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绿色施工护生态

  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为了在施工的同时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三工区充分利用“BIM+GIS”(建筑信息模型+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合理选址,减少大型临时设施工程的占地面积。

  为了做好表土剥离和植被恢复工作,项目组对建设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勘察,确定表土剥离的厚度和范围。在表土剥离过程中,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按照规范操作,确保表土的质量不受影响。在材料堆放区,组织人员撒播耐寒植物种子,进行植被恢复,同时对坡面进行绿网覆盖和砂袋防护,防止水土流失。

  “我们在建设铁路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这片美丽的草原。”贾增博说。

  隧道施工过程中会产生的污水,项目组将污水通过“三级沉淀+污水站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达标后再排放。项目组还在拌合站配备了泥水分离机、砂石分离机和龙门洗车架,解决了泥水排放、剩余混凝土回收利用和车辆带泥上路等问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如今,项目3个隧道进度已突破1000米大关,其中合作隧道进口提前30天完成节点目标,为全线轨道铺设重要节点打下了坚实基础。

合作隧道掘进现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