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追“新”逐“质” 阔步前行——平凉市煤电产业稳步发展

 2025/07/14/ 08:38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胥富春

追“新”逐“质” 阔步前行

——平凉市煤电产业稳步发展

  □平凉日报记者 胥富春

  今年上半年,平凉市煤电产业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积极响应国家能源政策,以创新驱动、项目引领、结构优化为抓手,在产业规模、项目建设、技术升级等多个维度实现突破,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产业规模稳健增长 经济引擎持续发力

  全市煤炭企业精准把握市场脉搏,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煤炭工业增加值保持稳定增长。

  在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的支持下,华亭煤矿开展了22项智能化子系统建设,应用了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建模等前沿技术,实现了对“采掘机运通”等主要生产环节的实时监测、数据查询、统计分析,以及水、火、瓦斯、冲击地压等灾害的预测预警。同时,矿井地测信息系统的建成和“华亭煤矿地测数据库”的配套创建,更是首次实现了地质和工程的数字化管理,为各业务系统提供了地质数据查阅、上传、下载等信息共享服务。

  砚北煤矿通过智能化示范矿井建设,从原先的“一井三区两面”生产布局优化为更为高效的“一井一面”模式。在此过程中,采煤机的记忆截割率和液压支架的自动跟机率大幅提升,单班最高日产量也由1.2万吨大幅增至2.4万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全市各发电企业通过优化机组运行参数、开展技术改造,使发电效率不断提高。

  结构调整深入推进 清洁高效成发展主线

  根据省能源局发布的公告,华亭市马蹄沟、华信2处煤矿因煤炭资源枯竭,已于今年4月完成关闭退出。

  4月18日召开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链推进会议,为平凉市煤电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按照会议部署,平凉市加快推进3个矿区规划报批、5块资源勘查,推动2座矿井开工、3座矿井核准、3座矿井扩能改建;确保灵台电厂如期投产,助力华亭电厂加快前期筹备,提前谋划后续电厂项目;完善化工园区基础设施,科学规划项目,强化产业链协同。

  华煤集团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在煤炭清洁生产技术研发上持续加大投入,建成了先进的煤炭洗选中心,采用重介选煤、浮选等先进工艺,将煤炭洗选比例提高至85%,有效降低了煤炭中的硫分、灰分等杂质含量,提升了煤炭的燃烧效率和环保性能。洗选后的精煤可作为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煤,广泛应用于电力、化工等行业,提高了煤炭产品附加值。同时,洗选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等废弃物,通过综合利用技术制成建筑材料,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重大项目加速推进 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5月4日下午,平凉海螺新能源一期5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项目一次规划、分期实施,一期建设10台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二期建设9台风力发电机组,并配套建有升压站、输电线路及储能装置等。据测算,平凉海螺风电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上网电量将达1.86亿度,与同等规模的火力发电相比,年节约标准煤6万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万多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月12日,平凉市与华能煤业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煤炭资源开发、煤电化延链补链、新能源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共建等领域深化务实合作,发挥互补优势,共同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

  6月4日16时36分,山东能源新能源集团灵台电厂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1#机组成功并网发电;6月23日16时36分,山东能源新能源集团灵台电厂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2#机组成功并网发电,这标志着灵台电厂项目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作为全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特高压外送工程的配套项目,灵台电厂总投资78.82亿元,规划建设4×1000兆瓦高效超超临界间接空冷燃煤发电机组。一期2台机组投产后年发电量达100亿千瓦时,全部电量将通过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线路直送齐鲁大地。

  6月8日,崇信县黄寨镇10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一期工程成功实现并网发电,该项目由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1亿元建设。项目分两期建设,全面投运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2亿度。

  上半年,平凉市煤电产业在产业规模增长、项目建设、结构调整以及合作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各项政策的持续推进和项目的逐步落地,平凉市煤电产业有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