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到商场乘凉去 高温催热兰州实体商业人气

 2025/07/16/ 08:18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 张丹

到商场乘凉去

高温催热兰州实体商业人气

  

  七月盛夏,热浪滚滚,高温也催生了一种新型刚需,叫“找个地方乘凉去”。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兰州各大商场成为市民们的纳凉地,他们或聚在一起畅谈,或安静地闭目养神,或陪伴孩子尽情嬉戏,尽享这份室内清凉带来的惬意时光。“纳凉经济”的升温,也为商家增加了人气,带来新商机。

  商场纳凉,购物遛娃两不误

  7月15日,兰州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预计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一时间,众多市民、游客纷纷涌入冷气十足的商场躲避酷暑。

  上午九点,记者来到北京华联购物中心,走进商场,扑面而来的冷气瞬时驱走热浪。不少市民在商场一层“蹭空调”,或等候朋友,或借此小憩。“商场里凉快,来这乘凉”,刚从超市买完菜的方阿姨大方地说,“我们经常来,空调凉快得很!”方阿姨说,这几天天热,不少街坊邻居买完菜都不急着离开,而是坐在公共区域享受商场的冷气。

  除商场公共区域外,快餐店、茶饮店、室内儿童乐园同样是市民常去的纳凉地点。在北京华联购物中心三楼,不少孩子都在不同的儿童游乐项目内玩耍,家长则拿着零食、饮料在休息区等候。“整层都是小孩的项目,我家娃基本上每家都有办卡。”家住附近的李女士表示每周末都要来商场里遛娃,一天可以体验很多项目,晚餐也可以在这里解决。李女士说,“在商场遛娃可以解放双手,轻松不少。”

  同样在陪娃的婷婷笑着说,“虽说主要目的是来蹭空调的,但事实上还是会有额外的消费支出。”她举例道,每次带孩子来玩,都会在奶茶店买两杯饮品,有时孩子出汗多、或饮料洒在身上,还会再买一两件衣服,这样算下来,每次来商场纳凉,一般能贡献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的营收。

  “这段时间的客流量比起暑假前有了明显提升,每天都有许多新增的会员。”一儿童乐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天高温,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这玩一待就是一整天,一次消费,原则上当天可以无限次进出,性价比很高。

  下午3点左右,走进兰州中心一家连锁快餐店,里面坐着不少乘凉的顾客。点了一杯饮料休息的小明同学说,自己来附近办事,没想到今天的天气太热了,即使撑着太阳伞,也烤得皮肤发烫。“酷热难耐,只能顺路躲到商场里,稍微凉快一会儿再回去。”

  “这个时间并非用餐高峰时段,所以我们一般不会刻意制止市民的蹭凉行为,只要他们不影响门店正常营业即可。”门店工作人员表示。

  多彩活动,带动“停留”消费

  为商家带来人气的除了冷气,还有用心的服务。

  记者走访不少商场了解到,为接住高温带来的这波“流量”,各商场都推出了停车享优惠、票根折上折等服务,还有夏日限定主题活动,共同发力清凉经济。

  “周末同学来兰州,看了演唱会,本来计划要去周边玩一玩,不巧赶上高温天气。我们在酒店搜附近商场,结果发现万达茂有停车优惠、‘票根折上折’的各种优惠活动,逛了室内动物园、吃了美食,也很不错。”来自西宁的小史同学补充说,他们做攻略时发现,兰州有好多商场里都有地铁站,出了地铁站直接就能进商场。高温这两天分别去了万达茂、吾悦广场、万象城,基本都在商场里逛吃,“兰州的商场太好逛了,好评好评。”

  傍晚时分,在国芳百货,“积分清零月”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和亲子客群。市集摊位汇聚手作、文创等特色商品,美陈打卡点和积分兑好礼还成为社交平台的热门分享内容。一品牌销售人员称,得益于纳凉经济,在晚上6点之后,消费者就逐渐多了起来,客流量相较于平时增加了五成,到了周末更是翻倍,许多消费者都选择在饭后前来纳凉购物。

  嘉福元火锅店的叫号接待员也感受到了高温带来的变化。“暑假加上高温,客流量比之前增长了不少。”她笑着说,很多市民因为天热不想做饭,就选择在外面就餐。变化最大的是晚间时段,客流量比以往增长了两到三倍。为了留住客人,店里还为食客提供免费小吃、等号超时赠菜等服务。接受采访的大部分商家称,虽然有些市民是来商场纳凉的,但他们停留的时间越长,产生消费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消费。

  记者梳理发现,为了进一步吸引客流,各大商场还新增了一些晚间项目:播放露天电影、乐队演出、篮球赛等各种纳凉活动,不但能为商场吸引人气、拉动消费,而且也能为附近居民和商场顾客纳凉休闲增加更多元素。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丹 文/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