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小土豆“链”出大产业 全链条铺就振兴路——看定西市如何加力建设全国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高地

 2025/07/21/ 08:2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杨唯伟

小土豆“链”出大产业 全链条铺就振兴路

——看定西市如何加力建设全国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高地

盛开的洋芋花。 李奕颉

无人机作业现场。杨大巍

马铃薯饼干生产车间。 杨大巍

希望的田野。张金川

定西马铃薯以其独特的风味,成为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杨唯伟

  盛夏7月,陇中大地绿意盎然。黄土高原的田垄间,马铃薯藤蔓翻涌成碧浪,洁白的花朵点缀其间。微风拂过,似在低语,诉说着一场关于土地与希望的产业蝶变。

  这里是定西,因马铃薯而声名远播,更因马铃薯而焕发勃勃生机。

  近年来,定西市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战略目标,抢抓国家马铃薯产业集群项目实施和全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体系化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全链发展”思路,全力建设全国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高地。

  这份坚持结出了丰硕果实:定西马铃薯产业由“大”向“强”迈进,成为定西乃至甘肃特色优势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跃升至254亿元,马铃薯产业收入成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支柱,占比达23%。

  丰收在望,盛会将至。

雾培马铃薯。

  2025年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将于7月22日至23日在定西市安定区盛大启幕。本次大会以“聚链集群、赋能向新,加力建设全国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高地”为主题,旨在系统性地推动全环节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提升价值链,畅通供应链,着力构建马铃薯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发展的崭新格局。

  大会期间,一系列精准对接的活动将密集展开,既有“定西宽粉”品牌形象的集中展示,意在强化其市场辨识度与影响力,亦有专场招商推介,精准链接资源要素,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更有“定西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圆桌对话”,汇聚行业智慧,共商未来路径。同时,种薯国际贸易机遇的深度探讨、马铃薯晚疫病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等活动,也将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盛会开幕,吹响定西马铃薯产业向更高层级挺进的集结号角。

  沃土天成 薯脉绵长 探寻定西马铃薯“前世今生”

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

  定西有三样特产:土豆、洋芋和马铃薯。若问定西何以为特色,定西人十之八九会说出看似重复却饱含深情的答案。这背后,是定西马铃薯产业独特而鲜明的发展印记。

  欲解今日之果,必溯昨日之根。要读懂定西马铃薯产业的现在,需先翻开其“家谱”,探寻那深植于黄土的“前世”与“今生”。

  定西,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西秦岭的交会点。这里气候凉爽,雨热同季,土壤疏松透气,昼夜温差大,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马铃薯在定西的种植史,可追溯至两百多年前。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不仅是定西人民抵御灾害、维持生计的“铁杆庄稼”,更深深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形成了“家家种洋芋,户户储土豆”的浓厚传统。那圆滚滚的土豆,曾是寒冬里最温暖的慰藉,是贫瘠岁月里最实在的期盼。

  时光流转,发展日新月异。自1996年定西市提出实施“洋芋工程”以来,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和从自给自足到产业培育、快速发展、全面提升、转型升级的蜕变历程。

  经过长期的生态适应性选择,定西形成了南部高寒阴湿区适宜马铃薯脱毒种薯和良种扩繁,中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半干旱区适宜高淀粉型马铃薯和优质菜用薯生产,洮河、渭河、漳河流域的河谷川水区适宜早熟菜用型和加工型马铃薯种植的格局。

  马铃薯伴随定西人民走过艰难岁月,为解决温饱、促进增收、助推脱贫、壮大县域经济作出重要贡献,实现了由“救命薯”“温饱薯”到“脱贫薯”“致富薯”再到“小康薯”“振兴薯”的华丽转身。

  步入新时代,定西市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的战略目标,着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强化措施、压实责任、扎实工作,推动马铃薯产业由低层次扩张向高端化发展迈进,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定西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定西市脱毒种薯质量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着力推动种薯产业升级,力求在良种繁育、精深加工、贮藏营销、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上取得更大突破,加力建设“全国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高地”。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