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绿成金 林下种出好‘钱’景
——小陇山林区探索林下经济发展多元路径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刘晓亚 实习生 石瑞瑞
盛夏的小陇山林区松涛阵阵,清风徐徐。走进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党川林场的林下空地,莹莹绿草间插着的每面小红旗都标记着一窝药用植物猪苓的种植点。
7月18日上午,党川林场燕子关森林经营管理所4林班22小班区域内,林场副场长杨小中正和职工一起为猪苓种植区除草。“今年新种植猪苓150亩,按照药用需求至少要生长3年以上才能收获。”杨小中介绍,“林场自2024年累计种植猪苓350亩,根据观测数据,目前长势良好,预计采挖期每窝收益可达投资额的3倍以上。这既保障了林业主业发展,又通过林下种植实现了经济增收。”
炎炎夏日,龙门林场生态经济科副科长高鑫仍在潮湿的猴头菇种植棚内查看菌菇长势。该场食用菌种植区专注于椴木木耳、金耳菌、榆黄菇等珍稀品种的种植与研发,通过科学管理实现了绿色低碳发展。
“今年已采收2000多斤鲜猴头菇,每10斤鲜菇可加工1斤干菇,目前产出200多斤干菇,市场均价约200元每斤。”高鑫表示,林场选用适应当地气候的低温菌种,全程无农药添加,产品深受市场认可。
在食用菌种植区旁,一片采用陕西洋县180天生长期稻种的无公害稻田格外醒目。高鑫介绍,林场创新采用稻鱼共生模式,既实现了循环经济,又为野生鸟类提供了觅食环境。
同样,在百花林场生态经济示范园内,新引进的黄背木耳长势喜人,每个菌棒上都簇拥着硕大的鲜食性木耳,单朵重量可达半斤,工人正将数千个菌棒排成菌棒墙,尝试新的种植模式。
“我们依托成熟技术和市场调研,今年初决定发展黄背木耳产业。”百花林场副场长王贵子说,“首批3万斤订单已签订,将全部发往成都。”
与此同时,成都客商黄明贵正在气调库指挥工人装载预冷后的黄背木耳。“这次收购2万多斤,明日即可送达成都市场。”黄明贵表示,该产品在当地食材市场颇受欢迎。
近年来,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靠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培优增效,全力构建“4+N”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在保障林业主责主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林下空地和可利用剩余物,加快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种苗花卉、综合经营四大支柱产业和森林旅游、蜜蜂养殖等多产业的长链条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建立林下经济技术服务体系和技术创新中心,持续推进“年种植林药1000亩、林菌100亩”目标。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林药林菌4858亩,建成生态景观树木园462亩,形成了林药、林菌、林果、林蜂等多元融合发展的产业新格局,林区林下经济总产值得到显著提升,有效带动林业职工增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21日上半年兰州市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
- 2025年07月19日高质量发展中国行·奋进甘肃丨从粗放产业到高精技术,助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2025年07月18日高温催热“清凉经济”——甘肃夏季消费市场观察
- 2025年07月18日夜晚亮起来 消费火起来 兰州市构建多元夜经济释放消费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