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2025年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马铃薯大会的重头戏

 2025/07/23/ 08:4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马国顺 杨唯伟

马铃薯大会的重头戏

与会嘉宾参加定西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圆桌对话活动。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冯乐凯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杨唯伟

  2025年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的重头戏之一——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圆桌对话7月22日在定西市举行。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与定西市种薯企业、合作社、加工企业代表围绕产业堵点,探讨解决方案和发展路径。

  种薯培育:破解“卡脖子”难题

  “疮痂病、黑痣病等土传病害导致种薯减产近20%,如何从根本上进行有效防治,请问专家是否在技术上找到了突破。”会议一开始,定西马铃薯研究所代表的提问引发了与会企业和种植大户的关注。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曹春梅研究员建议:“防治土传病害的‘金钥匙’就在大家手中,我们一方面可以依托定西马铃薯研究所7800余份种质资源,选育抗逆性品种;一方面大力推行‘马铃薯—豆类—禾本科’轮作,配合土壤熏蒸消毒,探索降低病害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针对相关企业提及的种薯市场“以次充好”问题,华中农业大学蔡兴奎教授提出“第三方认证”方案:“现行以繁殖代数划分级别的方式并不科学,可引入第三方机构,从组培苗检测、田间隔离到蚜虫监控全流程把关,可以借鉴乌兰察布试点经验提升合格率。”

  “农户施肥凭经验,生物农药使用率低,单产提升受限。”安定区农技中心代表的困惑,由甘肃农业大学刘玉汇研究员解答。

  他提出“五维方案”:建立土壤养分数据库,按“轻氮、稳磷、增钾”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提升肥料利用率;推广膜下滴灌,保障块茎膨大期土壤含水量;筛选高效生物农药,推动绿色产品认证扩量;制定“傻瓜式”手册,通过“农技人员包村+短视频”培训农户;培育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示范主体,带动全市种植户开展标准化种植,把单产提升的效果落到实处。

  加工增效:技术破解环保与增值难题

  定西的马铃薯产业经过多年培育,已经从集中种植、售卖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延伸。因此,加工领域的提质增效问题,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加工汁水排放制约扩产。”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代表的难题,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曾凡逵研究员回应:“热絮凝法可回收食品级蛋白,残渣制饲料;脱蛋白水含氮、钾等养分,按‘以氮定量’还田灌溉,实现零排放,该技术已在定西市3家淀粉厂应用,年回收蛋白1200吨、节水30万吨。”

  针对精深加工产品单一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胡宏海研究员建议:“推广脉冲电场、低温真空油炸等技术保留营养,开发即食酸辣粉、冻干薯丁等产品提升附加值。目前,定西已开发宽粉系列产品120多款,还可进一步延伸至医用变性淀粉等领域。”

  市场对接:打通供需“最后一公里”

  好品种出来,要卖出好价值。这是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的必答题。

  对此,定西三丰马铃薯合作社的代表寻求专家帮助:“农户市场信息不足,易出现‘丰收滞销’,该怎么破局?”

  中国农业科学院高明杰研究员表示,定西已有良好基础——国家级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超80万吨,电商年销售额达2亿元。他建议种植户明确“淀粉专用薯”产品定位,依托定西马铃薯指数发布的市场预警信息,强化品牌建设,借助“定西马铃薯”价值396亿元的品牌价值优势,推动“定西宽粉”等产品进商超、入景区,培育新型的马铃薯经营主体,力争让马铃薯及其制品形成“独一份”优势,破解销售问题。

  …………

  原计划1小时的圆桌论坛到了散场时间仍是热度不减,会场里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针对性强。随着讨论的持续深入,一条条推动定西马铃薯产业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型破局的思路渐渐明晰起来,将为马铃薯产业的成长之路注入新鲜活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