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深山“金疙瘩”串起乡村振兴致富链
陇南日报通讯员 张盼盼
近日,在康县三河坝镇小垭村鑫河公司矿渣处理点周边,一场“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并重”的产业实践正在展开。
为实现生态保护与土地集约利用,三河坝镇通过“生态修复+林下种植”的创新模式,探索“不砍一棵树、盘活一片地”的路径,对矿渣区进行平整修复后,在保留原有枣皮林的基础上,沿林地间隙规范布局3万桶标准化种植容器,形成“树上结茱萸、林下种天麻”的立体生态农业场景,真正将“闲置地”变成“聚宝盆”,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赢之路。
“没想到桶子里面还能种植天麻,不但学习了新技术,还能每天挣150元。”小垭村村民杨素花一边管护菌桶一边介绍道。
今年以来,三河坝镇依托食用菌、天麻种植基地,大量吸纳周边农户从事种植、管护等工作。仅今年前5个月,用工就超过8700人次,人均务工增收9400元,其中脱贫户占比41%,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可持续增收”。
近年来,康县大力发展天麻产业,从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到品牌打造,全产业链发力,让天麻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密码”。
走进阳坝镇上坝村,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塑料桶格外引人注目。康县创新推广的“桶装天麻”种植技术,打破了传统天麻种植受地形限制的瓶颈,让天麻种植从林间走向了房前屋后,甚至阳台。
“以前种天麻,得找合适的林地,现在有了桶装技术,在家门口就能种。”上坝村村民李平说,他今年种了5000桶天麻,桶装天麻不仅操作简便,而且产量稳定,5000桶预计可产2万斤天麻。
天麻丰收后,如何让其价值最大化?康县给出的答案是精深加工。
在三河坝镇农业产业园区的康县鲜意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人们对天麻进行分拣、清洗、蒸煮、切片、烘干等工序。“我们开发了即食天麻、天麻蜜饯、天麻挂面、天麻酒等近20种产品。”公司负责人张利军介绍,以前天麻按“吨”卖,现在提取天麻粉后论“斤”卖,每斤天麻粉价格在500元左右,大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如今,康县天麻主产区涉及阳坝、三河、大南峪、碾坝等10个乡镇93村,带动10000余户麻农,亩均收入达3.5万元。天麻产业正成为康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22日康县:民生新图景 治理绣花功
- 2025年07月15日“鲁甘情深·山海共赏”2025东西部文旅协作暨鲁甘百家旅行商陇南游走进康县
- 2025年07月15日康县天麻:青山育“精灵” 产业铺富路
- 2025年07月06日康县气象台继续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橙色预警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