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黄河守护记——“四级河长+全民共治”的兰州实践

 2025/07/23/ 08:57 来源:兰州日报 记者 肖洁 马艳玲

黄河守护记

——“四级河长+全民共治”的兰州实践

防汛预警前哨站

水务人张国武(右一)察看排污情况

志愿者在黄河边捡垃圾

罗锅沟东坪段防洪质量工程施工现场

  2024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清晨的黄河岸边,基层河长杨婕点开“掌上水利”应用程序开始巡河,退休职工王海静在河边晨练时顺手捡起塑料瓶,水务干部张国武正驶向待整治的洪道——三个普通人的身影,用各自的方式守护着母亲河的安澜。

  5月2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晓强开展巡河时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视察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扛牢“先发力、带好头”的使命担当,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健全完善协同治理和长效管护机制,确保“一河清水送下游”。兰州分级分段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市、县区两级建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河长的“双河长”工作机制。如今,黄河兰州段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河畔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分布和栖息的湿地鸟类约有68种,每年有上万只候鸟在兰州栖息越冬。

  从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到1388名河长31万次巡河的坚实足迹,从“双河长”的制度创新到百万市民的自觉守护,新时代的黄河治理故事正在金城两岸生动书写。

  从铁脚板到大数据:基层河长的治河升级路

  5月27日的滩尖子湿地公园,蓝天白云映衬下,黄河水奔涌而去,岸边的芦苇随风摇曳。城关区雁北街道雁滩大桥社区党委书记杨婕打开手机上的“掌上水利”APP开始了巡河。

  “巡河主要看黄河水面有无漂浮物、河岸有无垃圾堆放、非法排污口等,从连霍高速桥架到雁白大桥区域,最常遇到的问题是河道垃圾污染和非法捕鱼行为。”杨婕说道,“掌上水利”应用程序真是个宝,极大提升了巡河效率,不仅能记录巡河轨迹、方便上级监督,还能即时上传问题照片、接收政策文件。去年夏天,杨婕通过应用程序上报了一起在桥墩间私搭茶摊的案例,相关部门次日就完成了整治。

  谈起这些年河湖长制的变化,杨婕深有感触:工作方式由人工巡查发展到信息化管理,巡查记录会自动同步至监管平台;工作内容由环境整治扩展到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多方面。

  如今,杨婕的巡河报告上“一切正常”的记录越来越多。通过持续治理,水面干净了,河岸绿树成荫,水质明显改善。看到夏日黄河岸边游人如织,杨婕特别高兴。这些守护在黄河岸边的河长们,用脚步丈量着母亲河,也在黄河的奔腾不息中收获着属于自己的满足与慰藉。

  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全市10条主要河流、212条山洪沟道全部纳入河长制实施范围。自2023年起,我市各级河长累计开展巡河31万余人次,清理河道垃圾5.7万余吨,清除河道违规建筑物、构筑物9153平方米,推动黄河兰州段水质连年改善,确保“一河清水送下游”。

  从散步者到巡河人:退休职工的黄河情缘

  周末,在黄河岸边纳凉游玩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人群中,有一位热心的大姐,她就是王海静,安宁区孔家崖街道的居民,也是兰州民间河长中的一员。

  “同志,饮料瓶别乱丢,前面就有垃圾桶。”

  “师傅,这里不能烧烤,小草会被烧坏的。”

  “小朋友,别翻栏杆,河道危险。”

  ……

  从金牛街到银滩黄河大桥,王海静每天都要走一圈。看到垃圾,她顺手捡起;发现安全隐患,她拍照上报街道;遇到不文明行为,她耐心劝导。

  汛期到了,她每天都会留意黄河水位、河道卫生,以及是否有污水排放或违规倾倒垃圾的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就向街道反映。有一次,她看到一位居民随手把垃圾丢在河道边,便上前微笑提醒:“举手之劳嘛,请把垃圾丢进垃圾桶,也给孩子做个榜样!”

  民间河长,没有报酬,全是义务,王海静图什么?“黄河从家门口流过,我内心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一定要把它保护好。所以退休后我就加入了护河队伍,力所能及为家乡、为黄河做一份贡献。”王海静说,看到黄河越来越美了,来兰州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了,觉得做的这些都有了意义。

  有一次,她看到一家临河茶摊没有防护措施,便建议增设防护网,街道很快协调解决。“管理很重要,问题有人管、有人改,我就觉得这个民间河长当得值。”

  在精细化的管理中,黄河兰州段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污水不见了,水面漂浮物也少了,两岸绿树成荫。清晨或傍晚,市民在这里散步、跳舞、拍照,享受河风拂面的惬意。

  民间河长做的都是小事,但正是这些点滴努力,汇聚成守护黄河的磅礴力量。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爱护环境,也有很多外地游客赞叹:“黄河之滨真美!”这时,王海静由衷地感到骄傲。

  目前,兰州市已设立5座民间河长驿站,聘请1118名群众巡河护河员和430名河湖管护志愿者,并在河岸设立1359块河长公示牌,方便市民监督举报。

  全民参与、共同治水,正让黄河变得更加清澈、美丽、生动。

  从淤泥堆积到清水绿岸:水务人的攻坚日志

  “不是在巡查洪道,就是在去巡查洪道的路上。”时下,正值汛期,这是城关区水务局河洪水系服务工作站业务科科长张国武每日的工作状态。

  山洪沟道,这些水系脉络如同黄河的“毛细血管”,其干净畅通与否,直接关系黄河的“肌体健康”。

  6月4日,张国武一脚深、一脚浅地走进罗锅沟东坪段防洪质量工程施工现场,查看施工进度、协调解决问题。

  该工程治理范围为兰州第一看守所已建段至新华小区已建段,治理洪道长度约2.69公里,2024年11月开工建设,预计今年11月完工。

  “清淤是工程施工的第一步。刚开始进场时,沟内杂草丛生,淤泥厚积,清淤难度大。洪道内有的地方山体不稳,需跟相关部门沟通做加固处理。”张国武介绍,一边要保持洪道通畅,一边要赶工期,清淤、土方整平、砂砾石垫层、混凝土垫层、混凝土结构主体、两侧回填,步步为营,稳步推进。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

  昔日杂乱无章的洪道,已初现整洁的面容。兰州美东雷克萨斯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背靠罗锅沟,该公司行政人事经理袁开胜说,以前洪道内水脏、杂物多、气味大,夏天不敢开窗户。经过去年以来的施工,洪道环境大为改观,闻不到难闻的气味了。

  “看到许多曾经浑浊淤塞的河道现在清澈见底,荒芜杂乱的岸边披上绿装,绿意盎然,这是水务人眼里最美的风景。”作为河湖治理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张国武深有感触。

  这些年,张国武与同事们对自己巡查的洪道很熟悉了,边坡上有多少排水管,这些排水管分属于谁家,有无偷排,心中都有底。有的居民反映洪道问题,就发来一张照片,不熟悉的人不知道具体位置,得一步步去找,但他们一眼就能找到具体部位,然后协调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处理。

  如今,城关区水务局正在部署更新升级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在关键洪道安装集雨量、水位、监控、报警于一体的防汛前哨站。这些前哨站就像一个个“卫士”,和张国武他们一道守护洪道,守护黄河。

  河道更清、更美,一河碧水向东流。近年来,兰州完成总投资13.35亿元的江河支流、中小河流防洪治理项目36个,累计治理河长406.62公里;完成总投资11.87亿元的山洪沟治理项目68个,累计治理长度约156.3公里。完成6条(段)市级幸福河湖建设工作,累计完成建设长度约48.1公里。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当前,全市上下牢牢守住生态环境“生命线”,确保每条河流、每片水域都能管得住、护得好,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记者手记

  在37天的采访写作中,记者看到杨婕的外衣被晒得泛白,张国武的手机相册里存着500多张河道照片并还在增加,王海静义务护河的执着精神……这些细节让我们明白:我们的国家战略,是由无数这样的平凡坚守托举而成。深切感受到黄河守护者的使命感,有感动,有敬佩,从而郑重记录下兰州“先发力、带好头”的使命担当。通过普通守护者的日常,展现“全民共治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正如黄河奔流不息,河湖治理亦需久久为功,而这也是这篇文章希望传递的深层价值。兰州,正用脚步丈量每一条洪道,用科技赋能每一寸岸线,让黄河之滨的生态故事,流淌出新时代的动人回响。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洁 马艳玲 文/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