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构筑全民阅读四梁八柱 搭建书香社会榫卯檐枋——甘肃省张掖市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调研

 2025/07/23/ 14:5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记者 田野

在肃南县大河乡文化站图书室内,几位身着民族服饰的裕固族群众沉浸在浓浓书香中。

  夏日的阳光洒在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草原,50岁的裕固族牧民张平抚摸着书页说:“草原上生活闭塞、单调,通过看书可以了解外部世界,学习到新技术。”而在100多公里外的张掖市图书馆,8岁的余欣妍被五彩斑斓的儿童绘本深深吸引,她的父亲轻声道:“这里环境好、阅读氛围浓厚,每个周末都带她来,从小培养阅读习惯。”

  位于河西走廊腹地的甘肃省张掖市,受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在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硬支撑”方面,与国内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然而,张掖市却以不甘落后于人的奋斗姿态,在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征途上砥砺前行,书香社会建设呈现出创新突破、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张掖市书香社会建设这些年有何新变化?又是如何通过精准施策和创新实践,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从而推动书香社会建设提质升级?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先后深入张掖市甘州区、高台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等地调研采访,探寻“书香张掖”建设的实践路径与丰硕成果。

  强化阵地作用 激活全民阅读“强磁场”

  打造群众愿意来、进得去、坐得住的阅读空间,是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基础工程。走进张掖市图书馆,1万余平方米的空间内,书香萦绕,读者在宁静的氛围中乐享阅读服务。轻轻推开绘本阅览室的门,一场名为“爱阅贝贝故事会”的绘本讲读活动正在进行,30多名小朋友在家长的陪伴下,听得津津有味。

  张掖市图书馆在少儿阅览室之外,还专门打造出一间绘本阅览室,吸引家长热情参与亲子共读。“低龄幼儿一般看不懂绘本内容,多是翻翻图片,但通过专业的讲解,能够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引导家长们参与到阅读中来。”张掖市图书馆副馆长、甘州区图书馆副馆长贾兴说,“爱阅贝贝故事会”由馆员组织开展,每周一期,希望通过这种持续性的活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阅读的种子。

  读者谢莹每个周末都会带孩子来图书馆参加这个活动。她告诉记者,“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参加这个活动一年多,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不少,而且认识了不少字。”

  “我们这里是市、区两级图书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共有38万余册纸质图书和30万册电子图书资源。2016年开馆以来,累计接待读者180万人次,图书流通量突破150万册次,免费办理读者借阅证1.8万余张,年均开展各类全民阅读推广活动200场以上。”贾兴介绍,“无论是进馆读者人数,还是图书流通量,这几年一直都是持续上升的态势。像去年,进馆读者总量就有25万人次,实现图书借阅22万册次。今年一季度,入馆人次超过8万,同比增长149%。”

  2023年1月,甘肃首家县级智慧图书馆在高台县建成并投入使用。截至今年5月底,高台县图书馆累计接待读者超过52.5万人次,组织开展各类线下阅读推广活动410多场次,实现馆藏纸质图书流通量14.3万多册次,数字资源下载量超16.64万册次……高台县图书馆工作人员石静介绍,这座新馆现有各类纸质图书22万册、阅览座席500多个。

  11岁的高台县西街小学四年级学生王金浩,正安静地坐在高台县图书馆综合阅览室的一张木质书桌前。“阅读让我知道了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对写作文有很大帮助。”他告诉记者,“我每个周末写完作业都会来图书馆,经常到闭馆时才回家,现在每年最少能读14本书。”

  记者从高台县财政局了解到,过去5年,高台县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达3.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张掖市,现代化的图书馆提供着便利与广度,而作为图书馆分馆之一,拥有250多年历史的南华书院则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探寻历史深度与文化温度的独特空间。贾兴说:“平常我们会在南华书院开展一些中华经典诵读、诗会、主题阅读推广和典籍文献展览等活动。目前,已培育形成‘南华讲堂’‘南华诗会’等多个品牌阅读推广活动。”

  创新服务方式 氤氲书香扑面而来

  “建好阵地只是形式,常态化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高图书使用率和群众阅读量,让书香真正滋养群众的精神世界才是最终目的。”肃南县大河乡文化站站长杨锋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与书籍和阅读推广为伴,见证了当地全民阅读工作从“零”到“丰”的巨变。在他看来,“只有不断创新阅读服务模式,才能有效激活书香社会建设的细枝末梢。”

  2022年,张掖市出台《“书香张掖”建设行动方案》,对进一步创新阅读服务系统化布局。记者调研发现,“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正在张掖从政策文本加速转化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过去3年间,张掖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方式,精准匹配文化供给内容和方式,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型升级。

  以甘州区为例,当地持续优化各类阅读空间布局,形成了以城市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图书分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城市书房、实体书店、智能书柜、阅读点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式阅读服务网络。甘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忠介绍,围绕重点任务,甘州区目前已在全区各乡镇(街道)文化站建成图书分馆28个,依托285个农家书屋等基层阅读阵地建成阅读点420多个,建成城市书房8座,并在城区人流相对密集的地方投放了10组智能书柜。

  贾兴告诉记者,2021年4月,张掖市图书馆通过增设夜间服务,将服务时间由原来的每周49小时延长到69小时。

  “高台县图书馆新馆投用以来,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数字阅读服务平台,通过购买和自建方式,建立了本馆数字资源库,始终保有电子图书35万多册,电子期刊3500多种,视听文献1500多种、4万余集。”石静说,“通过数字化建设,我们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每一位读者都能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阅读服务方式的改善,不仅促进了张掖市“书香地图”的编制,也让阅读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进而转化为具体行动。走进高台县城市区域性党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内,三分之一的面积被用于阅读功能区建设。70岁的高台县文化馆退休干部王应喜坐在落地窗前,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他手中的书本上。记者在和老人交谈中得知,他年轻时就喜欢看书,1976年高中毕业后,通过考试进入县里的文工队工作。“没有这个地方前,我要么在街上转,要么去公园转。现在每天出门溜达一阵子,就会来这儿看一会儿书。”王应喜边说,边竖起大拇指。

  “这个阅读功能区是我们通过‘政府+企业’模式共建的,群众可以在这里读,也可以借回家。中心工作全年无休,不仅辖区群众可以用,路人也可以用。”高台县城关镇副镇长石磊介绍。

  夏日里的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碧水波光、绿意盎然。公园深处的揽秀亭内,河西学院音乐学院教师李晓娟正带领着10多个孩子和家长进行中华经典诵读。孩子们手捧书本,神情专注而认真,稚嫩的童声清亮如泉。

  2016年,李晓娟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回到张掖。工作之余,她利用每周日的空闲时间,加入张掖全民阅读推广队伍中。9年间,她没有详细统计过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样的经典诵读活动。“我是从阅读中获益的,就想让更多的人受益。我觉得做这个事,太值了!”

  当阅读服务与阅读推广“双向奔赴”,才能为常态化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供支撑。张掖市图书馆在南华书院专门打造了一间经典诵读室。贾兴告诉记者,“李老师每周日会用半天时间在这里带领孩子们诵读经典,偶尔也会到户外去。”

  以阅读启智 蓄势赋能乡村振兴

  当每个乡村都亮起阅读的灯火,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这一点,在甘州区甘浚镇速展村得到了印证。

  一幢幢白墙青瓦的二层小楼与村子外围绿油油的制种玉米相映成景,勾勒出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然而,速展村的美,不止于外表,更体现在十数年坚持不懈推动乡村阅读的努力中。速展中心村党委书记王鑫介绍,速展中心村共有502户、1686人,农家书屋图书借阅量平均每年在500册次以上。

  “都说有了手机就不读书了,这是站不住脚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想丢都丢不掉。书读得多了,人的眼界就开阔了,思维方式也就不一样了。”王鑫深有感触地说,这10多年,果蔬种植、温室管理类的书,极大地帮助和提升了村民们的农业生产技术。最初那些经常来书屋的人,现在已经成了村里各产业领域的“土专家”。

  曾经的速展村和西北大多数农村一样,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能力弱且分散,农民增收受限。“去年,我们的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实现231万元,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累计达到1亿元。”王鑫告诉记者,农家书屋对村里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从首任农家书屋管理员到如今乡亲们的“主心骨”,王鑫见证了村里的发展巨变,也亲身感受到了阅读的力量。王鑫介绍说,自2019年以来,村“两委”先后用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购置各类精品图书3000多册,村里每年也会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开展各类阅读活动。

  速展村15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内,6张书桌整齐摆成两列,木地板被擦得锃亮,8组书柜放满了书籍。王鑫告诉记者,除了这个书屋,他们还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楼上打造了一个综合文化空间。“村里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探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来看书的村民可以攒积分,每季度可以用积分兑换日用品和娃娃们的学习用具。此外,还依托书屋的图书资源,针对村民开展技能培训。”

  在张掖,速展村的故事并非个案。高台县巷道镇东联村通过土地整合和产业创新,推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借助阅读等各类文化活动,促进了村民思想观念提升。

  “村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了,但一些人的思想观念却未能与经济发展同步。”东联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胡宗仁说,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村“两委”决定从文化建设入手,促进村民们的思想观念提升,进而带动整村发展。“我们历时两年多编写完成了《东联村志》,并于2022年公开出版,还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了3个不同主题和功能的阅读空间。”

  胡宗仁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润心的方式凝心聚力。“既读外面的故事,也读身边的故事。”

  在东联村党群服务中心,3个阅读空间总面积达到300多平方米。从农业科技到文学经典,从儿童绘本到历史典籍,整齐的书架上各类图书应有尽有。“我们的图书有1万多册,为群众提供了更多阅读选择。”胡宗仁告诉记者,在书香的熏陶下,村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增强,与经济发展形成互补。2023年12月,东联村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和美乡村”称号。去年,东联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56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6万元。

  仍在肃南草原延续游牧生活的张平,在40年放牧生涯中,坚持阅读的时间超过20年。“前些年,书看完了,我就骑上摩托车专门去大河乡文化站找杨站长借书,一借就是三四十本,能驮一摩托车。”张平告诉记者,如今草原上信号好了,上网很方便,但他仍觉得读书更有意思。每次借的书快看完时,就会提前联系杨站长帮他再准备一些书。“长期读书提升了我的见识、素养,我还学到了很多畜牧养殖和疾病防治技术。”

  “群众的阅读习惯还在延续,但很多人已经从传统纸质阅读转向了电子阅读。”回顾这些年群众的阅读变化,大河乡松木滩村党支部书记安玉军发现,“无论方式如何变化,对我们牧区的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张掖市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书香张掖”建设行动为契机,通过健全工作组织、培育阅读品牌、强化阅读推广、广泛树立典型、夯实阅读基础设施、增强优秀阅读产品供给力度、常态化开展推广活动等强有力举措,依托遍布城乡的一个个阅读基点,倾力构筑起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四梁八柱”。当地书香社会建设步履铿锵,氤氲书香正日渐浸润着张掖各个角落,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越培越厚。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