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厚植红色基因,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7月18日-26日,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井冈红韵·传统文脉融创团”赴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与来自全国各地的52支团队共同参加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开展沉浸式实践研学,在红色热土中汲取奋进力量。

解码井冈魂脉,传承调研薪火
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综合楼报告厅内,随队老师以《解读井冈山》为引,深度剖析了革命圣地的英雄事迹,让同学们深刻领悟到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与具体的实际行动相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学会和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课程,结合井冈山革命时期调研实践,引导同学们以科学思维传承红色传统,提升调研能力。围绕“三湾改编”课程教学,真切感受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以及共产党人如何以初心凝聚民心、以担当赢得胜利的历史逻辑。

体验红军历程,赓续奋斗精神
7月的井冈山烈日灼灼,实践团成员踏上"红军的一天"体验之旅。崎岖羊肠小道上,骄阳炙烤着肩头,汗水浸透衣衫,两小时的徒步让队员们读懂了革命征途的艰辛。编草鞋教室内,稻草在指尖翻飞,最终化作一双粗糙却坚实的草鞋。“先辈们磨破双脚也要前行的勇气,是最动人的教材。”一位队员摩挲着草鞋感慨。从脚底的酸痛到掌心的刺痛,青年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历史温度,将艰苦奋斗的精神镌刻进青春坐标,更坚定了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年誓言。

探寻红色地标,汲取奋进力量
在黄洋界哨口,学员们聆听了讲解员讲述“黄洋界保卫战”以少胜多的传奇,对先辈们排兵布阵的智慧与冲锋陷阵的勇气更加赞佩。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里,同学们通过花圈寄哀思,重温入团誓词映初心;在小井红军医院内,同学们了解到当时的红军战士即使面临“伤病苦”“打仗苦”“生活苦”,但始终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在朱毛旧居前,学员们对“依靠群众”的真理愈发清晰;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通过理论宣讲,学员们以更加直观的形式感触到了历史文物的温度;在南山火炬广场上,团旗猎猎处,学员们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深意已融入青春血脉。

聆听红色家声,赓续红色信仰
在“致敬·传承——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访谈现场,龙开富少将之孙龙小钢、刘光典烈士之子刘玉平缓缓铺开家族记忆。从战火中冲锋的无畏身影,到和平年代对初心的坚守,两位后人的讲述让历史有了温度,让信仰跨越时空。“先辈们用生命诠释的忠诚,是最生动的思政课。”实践团成员的感言道出共鸣。当红色家风从故事里走出,当理想信念在倾听中扎根,让青年学子更深刻理解:传承不是简单的回望,而是要将这份精神力量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将带着这份浸润初心的红韵,把井冈山精神转化为思政育人的生动实践,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奋进,让革命薪火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注入不竭红色动能。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