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执笔绘陇原 振兴路上见真章
——哲学与社会学院赴甘谷县安远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青春陇原行·安远振兴路”实践团合影
为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探寻红色基因赋能乡村发展的密码,7月15日至21日,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青春陇原行·安远振兴路”实践团队一行9名师生,深入陇原古镇甘谷县安远镇,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田野调查等形式,用心感受古丝绸之路重镇的民生变迁、产业脉动、红色底蕴与文化传承,在行走的课堂中上好国情社情“思政课”,用青春之笔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此次调研,实践团队聚焦“产业升级+红色传承+文化赋能”的振兴密码,足迹遍布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产业基地和文化场馆。在巩川村,队员们欣喜地看到自来水通到农户新灶台,改厕补贴直达村民社保卡,这份温暖的“民生底色”,是当地干部责任心与实干心的结晶,也成为团队调研中关于花椒防虫、路灯维护等民生建议的重要依据。

实践团成员在辣椒工厂体验直播带货
产业振兴是乡村发展的筋骨。队员们走访了散渡河畔的现代农业长廊:天津援建的巩川村反季节蜜桃基地硕果累累,山东企业投资的蓝莓基地紫韵流动,王马村的火龙果大棚创造了“南果北种”的奇迹,“陇上椒”加工厂里“甘味”认证产品年销可观,“东椒西粮北果川棚”的产业布局,谱写着三产融合的时代新篇。
红色是安远最厚重的底色。在甘谷县红色记忆馆,泛黄的县志记载着红军露宿山梁、不扰民众的往事,老党员珍藏的红军铜扣,诉说着安远人骨子里的红色念想,这种红色精神已转化为新时代治理实践。巩川村“党建联盟”机制让15个村党支部包抓产业大棚,红色基因正通过“支部包棚、党员联户”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实践团成员与当地村民合影留念
青春建功新时代,振兴路上见真章。此次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暑期社会调研活动,是青年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带队教师李雨桐总结道:“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深刻启示我们,乡村振兴既要政策活水浇灌产业之花,更需红色基因铸魂、文化薪火暖心。青年学子扎根陇原沃野,正是对时代重任与家国情怀最有力的诠释。”(通讯员 王泽尧)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16日【新时代陇原先锋】潜心科研攻关 守护绿水青山——记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原交汇区水资源安全与水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支部
- 2025年06月18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维权宣传活动走进西北师范大学
- 2024年10月24日西北师范大学公开招聘急需紧缺专业硕士研究生10名
- 2024年08月23日践行“石榴籽”精神 用心浇灌团结之花——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