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将滚烫青春熔铸为抗战伟力
——甘肃学院(兰州大学)师生投身抗战救亡图存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兰州大学2025级研究生近日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与往年不同——录取通知书采用长折页设计,展现了学校自1909年至2025年的百余年发展历程,特别是在《入学指南》尾页,附有《兰州大学校歌》(原《甘肃学院校歌》)的歌词、曲谱及音频二维码。
据《兰州大学校史》记载,甘肃学院(今兰州大学)师生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全力支援抗战。1938年,在抗战烽火中,《甘肃学院校歌》应运而生——
“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割断我们长衫,抛却我们浪漫,大时代的使命奔临在眼前。大踏步冲出潼关,看一片漫天的烽烟,仅凭舌尖怎能扫荡那凶焰,挥起铁拳才能还我河山……”歌声豪迈,反映了甘肃学院师生在抗日救亡中的觉醒、在保家卫国中的担当。
如今,这首校歌已在兰大传唱八十余载,成为一代代兰大人极为珍视的集体记忆和血脉传承的精神基因。
抗战时期,兰大全校师生同仇敌忾,投身救亡图存。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时任甘肃学院院长朱铭心鼓励学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随之,在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的号召指导下,甘肃学院师生很快成为兰州乃至全省青年爱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化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9月,考入甘肃学院教育系的刘日修在入校前,就曾表达出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报国之志:“兹因学识浮浅,能力绵薄,难以胜任,乃宿志继续升学深造,一起将来学有成就,再图献身国家。”入校后,刘日修被同学们推举为学生自治会常务干事,他利用在自治会的合法身份,于校园内外组织起各种形式的抗战宣传,主办了《甘院学生》杂志并散发各校各地。
逐渐地,刘日修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组织形成了强有力的进步学生群体。在这一学生群体夜以继日的辛勤努力下,由他们主导的《甘院学生》杂志成为在全省青年中和社会上颇有影响的进步学生刊物,与同时期的一众抗战报刊,共同构建起声势浩大的抗战舆论和爱国宣传。
为了将兰州各学院和全省的学生、青年更广泛地动员和组织起来,在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中共甘肃工委以及谢觉哉的直接指导下,刘日修等组建了甘肃工委领导下的兰州学委,具体领导学生运动,并同甘肃学院的进步学生一道,组建了青年救亡团体——甘肃青年抗战团。在刘日修和同学罗扬实的领导和参与下,甘肃青年学生、妇女和广大群众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谢觉哉曾评价甘肃青年抗战团为“团结广大不愿做亡国奴的青年,来担负抗战工作”的组织。
如《甘肃学院校歌》所疾呼:“甘肃的青年莫要再迟延,捣碎我们花冠,停止我们歌筵,大时代的担子紧压在两肩。乘长风冲上青天,望一眼卷世的狂澜,仅凭笔尖弱小怎能保全,拼着血汗大同实现何难。”刘日修、罗扬实……兰大青年以行动回应时代召唤——宣传抗战救国、组织民众动员、开展防空斗争、奔走抗日募捐等,将滚烫青春熔铸为抗战伟力。
兰州大学自战火硝烟的峥嵘岁月中一路走来,新时代的兰大青年恪守“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精神,砥砺前行,勇担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28日【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高永祥:忠魂不朽望山河
- 2025年07月11日【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纪念馆——传承革命薪火 映照时代新光
- 2025年07月10日【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国际交通线
- 2025年07月07日【微海报】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