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茂恒 李小龙 张春燕 陈德政

新军对每副马鞍都要仔细保养检查,确保马穿得“舒服”。
祁连山的雪水刚漫过党河的鹅卵石,7月的肃北草原还带着晨露的微凉,53岁的新军正坐在蒙古包外的凳子上,专注地收拾着马鞍马具。
马鞍上的铜钉,已经被岁月磨得锃光发亮。这副马鞍跟着他征战过不少赛场,2019年在中华民族大赛马(昭苏站)的26000米比赛中,就是靠着它,新军和他的马一起拿下了季军。

每次任务完成后,新军都要亲自拴马。
作为肃北蒙古族草原那达慕大会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新军的人生轨迹始终与蒙古马紧密相连。
走进新军居住的蒙古包,这里更像是一座小型的荣誉殿堂,四壁挂满了各种奖章和奖状。看着这些奖牌,新军的眼神里满是回忆,不善言辞的他也热情地一一介绍起来。

蒙古包里挂满了参加马术比赛的奖牌。

新军展示参与剧组拍摄时的工作照片。
1972年,新军出生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党城湾镇红柳峡村的牧民家庭,父亲达给玛是当地有名的骑手。16岁时,父亲将一副小尺寸的水勒交到他手上,开始教他驯马的基础——“脱敏”,让马逐渐适应周围各种可能引起惊扰的声音和事物。

马背上的“新牧人”新军。
为了精进技艺,新军后来还专门拜了两位蒙古国师傅,学习驯马、修蹄、练马、吊马,以及传统和现代的马病治疗方法,并且多次前往新疆、内蒙古等地交流学习,对马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研究。

新军骑马参加县运动会火炬传递。
2017年,肃北建起了大型正规赛马场,这个消息让新军兴奋不已。在建场期间,他常常和伙伴们带着心爱的马匹去场地遛几圈,心里满是期待。也就是在那时,他意识到除了自己参与赛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让蒙古马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游客在新军的马场体验“飞驰”的感觉。
2018年9月,新军创建了“阿都沁马文化旅游公司”,“阿都沁”在蒙古语里是骑手的意思。这家公司集赛马赛事、马术表演、马术培训、旅游骑乘等多种业务于一体。公司的马匹在省内外多项赛事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肃北的马文化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阿都沁马文化旅游公司”的成立意义还远不及于此。它开启了“非遗+旅游”“非遗+博物馆”的探索模式,吸引了周边众多游客来到肃北,让游客能骑着骏马驰骋在草原上,为草原文化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受访当天接到新剧组用马的协商电话。
作为最早探索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的企业,几年来,公司已经接待了省内外中小学生3万余人次,馆内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还免费给游客传授非遗技艺,构建起“文化+旅游”的产业链模式,实现了传承人与非遗馆的共赢。

新军参与剧组拍摄。
在新军的影响下,很多年轻人开始对马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也会不定期带领爱好者们开展野骑活动,给大家搭建了一个交流和提升骑艺的平台。
然而几年前的一场事故,让新军腿部受了严重的创伤,体重也超过了比赛标准,亲朋好友都劝他放弃,但他始终没有动摇,因为他的心里还有一个遗憾——至今没能举办大型的学术交流会,他盼着未来公司能有能力承办这样的活动,更好地展现蒙古马文化的魅力。

新军给女儿讲述蒙古马文化。
女儿与蒙古马文化的缘分,同样源于父亲新军的影响。上高中时,新军就利用女儿的课余时间,带她参加各类马术培训。他对这份文化的守候与坚持,在女儿的心中种下了对民族文化热爱的种子。看着女儿在马背上跃动的身影,新军的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蒙古马文化的传承从未中断。
夕阳下,党河边,新军和女儿骑着马缓缓前行。
奔涌的党河一路向前,正映照着新军在保护蒙古马文化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永不停歇的脚步。
新军说,作为一名蒙古族,自己有使命和责任将蒙古马文化这一精神财富传承下去,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和喜爱蒙古马及其文化,让这份承载着蒙古族精神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6月03日“香”约庆阳丨非遗瑰宝绽异彩 文旅融合开新篇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凸显“叠加效应”
- 2025年05月28日甘肃省农文旅融合发展现场推进会在庆阳召开
- 2025年04月14日“大景区+全域乡村游” 陇南谱写文旅融合新篇章
- 2024年09月03日【2024质量甘肃行】探索“旅游+”新业态,张掖七彩丹霞景区擦亮文旅融合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