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文化·生活】秋声初序

 2025/08/06/ 08:3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黎月香

秋声初序

  文\黎月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立秋的热,已不似大暑那般咄咄逼人,而是掺了几分倦怠,像烧乏了的炭火,余温尚在,却不再灼人。风里开始夹带一丝不易察觉的干爽,仿佛是谁在闷热的午后悄悄掀开了蒸笼的一角。陇南人爱说“贴秋膘”,其实贴的不只是膘,还有对凉意的期盼,对丰收的预演。

  梧桐最早感知到律令。它的叶子边缘开始泛黄,像被火燎过的信纸,焦痕里还清晰可辨夏日的誓言。池塘里的荷花最是矛盾:有的花瓣颓然垂落,有的却挺立如初,莲蓬低垂,宛若夏天遗落的逗号。蟋蟀的鸣叫渐渐沙哑,这些夏夜的乐师,如今调不准弦音,一声高亢,一声低回,仿佛在争论该用哪支曲子谢幕。蜻蜓仍停在枯荷上,翅膀镀着夕阳的金,却不知道自己早已被秋天登记在册。

  晒谷场上的稻谷堆成小山。农人抓起一把,在掌心揉搓,谷壳簌簌脱落,露出乳白的米粒。这白不同于夏日的莹亮,恰似月光沉淀后的质地,阳光的重量从滚烫转为醇厚,如同祖母酿的米酒,封坛时还是盛夏,启封时已带秋霜。邻家妇人晾出红辣椒,竹匾里铺开一片晚霞,这是立秋的“晒秋”,把夏天的火热收进坛瓮,等冬日下饭。

  晒谷场的热闹还未散尽,菜园里的藤蔓已悄悄变了心思。茄子与辣椒仍在结果,藤蔓却懒洋洋地蜷缩起来。丝瓜花明黄依旧,蝴蝶却在紫薇树间流连忘返,那簇拥的花影比茉莉更热闹,像是秋天提前递来的名片。

  梨子是立秋最知趣的果子。它不像西瓜那样张扬,一刀下去便红得晃眼,而是安安静静地挂在枝头,表皮泛着淡黄或浅褐,宛如被秋风摩挲过的信纸。陇南人讲究“立秋啃秋梨”,说是能防“秋燥”。梨肉脆生生、水津津,咬一口,汁水便顺着指缝淌下来,甜里藏着山楂般的俏皮,宛若夏天临走时留下的一个狡黠的回眸。

  祖母总在这时用青花瓷炖盅蒸冰糖雪梨。梨子削皮去核,挖空内瓤,填进冰糖和川贝,上锅蒸到梨肉半透明。揭开盖子的刹那,甜香混合着水汽扑出来,梨肉早已软烂如蜜,用瓷勺轻轻一压便化作一汪糖水。小孩子咳嗽,喝上一碗,喉咙里的毛躁便被这温润的甜悄悄抚平了。

  陇南很多农人家喜在立秋时节做糯米藕。藕孔里塞进泡发的糯米,用红糖慢炖,直到藕色转为深红,糯米胀得晶莹剔透。切片装盘,淋一勺桂花蜜,藕的粉糯、糯米的绵软、桂花的芬芳,在唇齿间交织出秋日的丰腴。若是嫌甜腻,便切几片藕清炒,加点青红椒,脆生生的,嚼起来“咯吱咯吱”响,好似能听见秋天踩过枯叶的脚步声。

  儿时最爱看祖父磨芝麻。他往石臼里撒一把新芝麻,木杵落下时,我就踮脚数着:“一下、两下……”直到香气漫出臼沿。捣好的芝麻糊总是先抹一点在我鼻尖:“尝尝,这是秋天的味道。”热乎乎的糊盛在粗瓷碗里,勺子一搅,祖父磨芝麻时的香气,依稀又浮上来。捧着碗小口啜饮,糊糊滑过喉咙,像一件软绒袄裹住身子。窗外的蟋蟀叫得欢,月光凉津津地铺在石板路上,恍惚间竟分不清是嘴里的芝麻香,还是秋夜的露水气。

  芝麻的香气还未散尽,巷口已漫开花椒的辛香。王师傅的屋檐下,光鸭排成秋日的琴键,盐粒在鸭皮上凝成霜。过几日取下,煮熟切片,鸭肉紧实,皮下的脂肪凝成半透明的冻,咸鲜里透着一丝武都花椒的麻。

  配一碗新收的晚稻米粥,米粒开花,粥面浮着层薄薄的米油。这种交替的节奏不疾不徐,恰如秋日与夏末的转换,恰到好处。

  立秋的吃食,总带着一种矛盾的温柔——梨子润燥却性寒,莲藕清甜又生于淤泥,鸭子肥美却要靠盐水点化。就像灶台上那碗小米粥,滚烫时下箸,待微温时入口,总要在冷热间寻得恰好的分寸。

  当第一片梧桐叶飘落时,祖母会从坛子里捞出腌好的酱黄瓜,粗盐在坛底沙沙作响。她皲裂的手拧紧坛盖,取出几根脆生生的黄瓜,咸中带甜,配一碗荷叶粥。她说:“秋来了,该收的收,该藏的藏。”舌尖上的立秋,最平常的食材里,藏着最本真的时节馈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