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县陈家新村社区——
互嵌式发展绘就民族融合新图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颖
盛夏时节,记者跟随省民委、中国民族报社组织的采访团走进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新村社区,整齐的道路、宽敞的房屋、干净的院落一一映入眼帘,各族群众在新家园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陈家新村社区是积石山县灾后集中安置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社区,现有139户657人,包括汉族、回族、撒拉族、土族等6个民族。社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紧扣“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目标,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社区实际的互嵌式发展路径。
着眼筑牢发展根基,社区因地制宜实施“红细胞工程”,从336名劳动力中培养5名养殖能手、社区干部为入党积极分子,并组建“石榴籽党员先锋队”,划定3个党员责任区,带头服务社区居民、化解矛盾纠纷。社区党支部还与陈家村、韩陕家村、周家村等周边村党支部及牛羊繁育中心开展“党建+产业”“党建+文化”联建活动,共享技术、市场资源,30余名社区居民在繁育中心稳定就业。
油香、馓子、油馃子……走进马哈什木家,一道道独具特色的美食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我们去年10月搬进新房,周围邻居有汉族、土族,逢年过节我们都会给邻居们送自家做的包子、羊肉,大家相处得很和谐。”马哈什木说。
聚焦空间互嵌,陈家新村社区在安置住房时,采取“插花式”抽签分配,社区内各民族杂居,形成自然互嵌格局。在此基础上,新建红石榴文化广场,开放益民小学操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开展周末亲子运动会、篮球比赛等活动,各族居民积极参与,促进交流、增进感情。
在文化互嵌方面,社区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我们的节日”等活动,日常讲解交流保安族口头文学、“花儿”等,逢年过节时组织各族居民写春联、分享品鉴美食,形成“一节日一主题、各民族共参与”的格局。
正值暑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自习室里,18岁的安琪正带着20多个孩子读诗。安琪今年高中毕业,在这个相对悠闲的暑假里,她报名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假期托管班,成为一名志愿者。
辅导作业、做益智游戏、讲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每天下午两点半至四点半,安琪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一段充实快乐的时光。“我和弟弟都参加了托管班,从家里走路过来只要3分钟。老师们既能教我们做不会的题,还会玩游戏、讲故事,我和弟弟都很开心。”益民小学五年级学生黄雅楠说。
“我们配套建设标准化卫生室,为居民提供健康体检、中医诊疗等服务,卫生室还为89名60岁以上老人、28名残疾人建立‘一人一档资料’,开展上门服务;在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立同心食堂和文化驿站,老人们可以在这里吃饭、写书法、画画。”大河家镇人大主席、陈家新村社区包村组长马克祥告诉记者,社区还组建了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吸纳了50名各族居民,开展政策宣传、困难帮扶、环境整治等服务,并设立积分超市,将参与民族团结进步、社区治理活动以及邻里互帮互助等行为量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些举措让各族居民彼此间了解更深、感情更好。
马克祥介绍,围绕心理互嵌,社区建立“特殊群体双结对”机制,为辖区1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28名残疾人匹配“社区干部+志愿者”帮扶对子,定期为儿童开展学业辅导、帮助残疾人采购生活物资,提供物质和精神双重关怀;开设心理疏导室,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习惯不适等问题,确保群众搬得来、住得惯、融得进。同时,社区还不断加强典型培树,评选最美民族团结家庭,组织居民分享民族团结故事,营造各民族和谐生活、共同奋斗的良好氛围。
为确保群众住得稳、能致富,积石山县在陈家新村附近建设了千头牛万只羊繁育中心,通过土地入股带分红、基地务工带就业、托管养殖带技术模式,带动陈家新村、四堡子村等周边7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此外,陈家新村社区还设立保安族腰刀、刺绣等手工作坊,开展技艺培训4期120人次,制作的产品通过县级电商平台销售,帮助居民拓宽增收渠道。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8月01日【图片新闻】金昌市金川区昌丰里社区举行八一建军节文艺汇演活动
- 2025年07月29日金昌:“老幼同托”共筑幸福社区
- 2025年07月23日1元解锁健身房 兰州社区健身中心让健身成居民触手可及的日常选择
- 2025年07月23日在兰留学生用City walk的方式打开社区“15分钟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