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稳中蓄势 进中提质——陇南市上半年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①

 2025/08/12/ 15:19 来源:陇南日报 记者 靳淑敏

稳中蓄势 进中提质

——陇南市上半年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①

  陇南日报记者 靳淑敏

  时下的陇南,群山叠翠,江河奔涌。

  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上,一组跃动的数字勾勒出高质量发展新气象:11项主要指标7项领跑全省,固投连续18个季度高歌猛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2%,旅游花费激增33%。

  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更可圈可点!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执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锚定“三城五地”宏伟蓝图,落实“四抓四提”关键举措,在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奋力拼搏、奋勇争先、奋发有为。

  既做了一系列“开先河、填空白、闯新路”的突破性工作,也干成了众多“夯基石、蓄势能、利长远”的基础性工程。

  耕耘结硕果,奋斗谱新篇。上半年,全市经济增长有速度、投资有强度、产业有进度、民生有温度,呈现稳中有进、效速兼优的昂扬态势。

  “稳”的底盘更加坚实,“进”的动能愈发澎湃,“新”的力量加速成长,这一稳健上行的曲线,正是陇南经济破浪前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航向。

  稳字筑基:夯实经济发展“压舱石”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时不我待。

  面对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形势,我市以“拼”的精神、“抢”的劲头,精准发力于关键处,赶进度、补短板、攻难关,不断夯实经济稳中求进的根基。

  这份“稳”的底气,来源于一个个项目攻坚的坚实脚步——

  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注入墩顶模板,矗立在成县山区西汉水河畔的“铁路脊梁”已然成型,天陇铁路最关键的高空造墩技术成功攻克,全线最高墩顺利封顶,为这条发展大动脉贯通扫清障碍。

  康略高速建设现场,建设者们正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向着2025年底全线通车的目标全力冲刺。

  塔吊林立焊花闪,发展脉动正强劲。这些繁忙的建设场景,正是陇南最动人的发展剪影。

  上半年,全市817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255.5亿元。

  尤为亮眼的是,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2%,成为托举经济的“定海神针”。

  在工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速及传统产业升级稳步推进的双轮驱动下,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8%。制造业投资更是一马当先,以79.2%的惊人增速领跑全局,为产业筋骨注入了硬核支撑。全市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33.8%,充分彰显了工业品出口的强劲韧性。

  设备购置投资提速明显,民间投资活力增强,重大项目支撑有力,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招商引资项目贡献突出……这些蓬勃发展的投资态势,成为支撑经济稳健前行的核心力量。

  面对复杂环境,“稳”从何来?动能何以强劲?答案,就写在精准施策的坚实行动中:

  陇南在关键期谋篇布局,于细微处精准发力,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政策靠前发力。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为交通、水利、能源等关键领域“输血赋能”,注入源头活水。

  服务全程护航。落实领导包抓、项目管家机制,精准打通287个未开复工项目堵点,全力推动“储备早落地、在建早投产”,扫清建设障碍。

  民间信心回暖。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民间投资增长25.4%,其中工业民间投资增速高达51.8%,成为拉动增长最活跃的“生力军”。

  乘势而上,更需奋楫前行。刚刚召开的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对下一步重点工作作出周密部署,全力确保“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为实现全年目标积势蓄能。

  项目建设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陇南深谙此道,向关键点精准落子——

  对照全年目标任务,各级各部门正保持冲刺状态,锚定目标不放松,聚力攻坚求突破。坚持不懈地扩大项目投资,聚焦14条优势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精准对接政策谋划项目,加强专业指导和精准服务衔接跟进争取项目,优化项目服务提速提质实施项目,力求在扩总量、提质量上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进中提质:锻造产业升级“强引擎”

  步入金徽酒业酿酒中心,“固态酿酒发酵物联网温度监控系统”精准守护着酒醅的蜕变,科技赋能让传统工艺焕发新活力。

  视线转向礼县洮坪镇竹元村的层峦叠翠,由陇南紫金矿业投资4.14亿元打造的省级重点工程——礼县金山金矿,不仅刷新了陇南产金纪录,更以科技创新与生态智慧的双轮驱动,悄然重塑着传统矿业的发展逻辑。

  而在文县,因地制宜发展的高价值冷水鱼养殖产业,通过强化良种繁育、推广生态健康模式,成功实现了向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的华丽转型,水产品产量同比飙升97.8%。

  这正是陇南“以‘特’破题、向‘新’而行”的生动缩影。全市上下持续推动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地域优势工业提级转型、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新兴数字产业提速崛起,以产业之“兴”标注发展之“进”。

  传统产业“老树绽新枝”,新兴产业“春笋竞破土”,动能转换的澎湃乐章奏响陇南大地。上半年,全市新增入库“四上”企业131户,实现旅游花费155.9亿元,同比增长33%,“产业四提”结出丰硕果实。

  ——农业向“特”而行。紧扣标准化种养、精细化加工、园区化布局、链条化发展、集群化建设、品牌化打造、市场化运作的路径,持续加大投入,推动山地特色现代农业向高质效跃升。上半年,茶叶、水果产量双增8%以上;“武都花椒”“成县核桃”等地标产品严把品质关,借力跨境电商香飘海外;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4亿元,农业经济总体稳健。

  ——工业向“新”突围。以新型工业化为牵引,在“改旧”、“育优”、“创新”上做足文章,着力培育14条优势产业链,聚焦集群打造、数字转型、主体培育亮点纷呈。黑色金属冶炼业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暴涨58.8%,未来可期。

  ——文旅向“融”提质。陇南深挖山水之美、人文之韵,将其转化为强劲的“流量密码”。《白马情歌》实景演艺带火非遗旅游;“大景区+全域乡村游”模式、“文旅+”融合策略成效卓著,上半年引流游客达2597万人次。

  ——数字向“实”赋能。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推动新兴数字产业提速崛起,着力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高标准推进陇南电信大数据产业园建设,跨境销售强势崛起,“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成为常态。

  产业格局加速重塑,发展后劲日益充沛。一个个跃动的数字,正是陇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的最佳注脚。

  成绩鼓舞人心,挑战依然严峻。完成全年目标、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唯有坚定不移强化产业支撑,以“两个牵引”深度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以改旧育优创新全面推动工业提级转型,以构建发展格局系统推动文旅康养提档升级,以融合赋能加速推动新兴数字产业提速崛起方能行稳致远。

  创新突破:激活内生增长“动力源”

  今年3月,两当县的3200斤黑木耳和13800斤香菇成功叩开欧洲市场大门;

  4月,徽县企业甘肃兆丰农业的菽美豆铃卷又扬帆出海,陆续登陆美国。

  这仅仅是陇南“甘味”农产品走向世界的一角,数据显示,2024年陇南“甘味”农产品出口额达6.1亿元,同比增长57.3%,60多种农特产品远销34个国家和地区。

  创新与开放,如同驱动时代前行的双轮引擎,缺一不可。

  繁忙的跨境运输线,正是陇南以更大勇气深化改革、以更坚定决心扩大开放的生动注脚。今年以来,陇南持续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强劲动能,在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等领域深耕发力,全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

  走进成州锌冶炼厂,数字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往昔的嘈杂与烟气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洁净智能的自动化车间。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陇南传统产业“数智转身”的精彩缩影,一场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突围战在这里激战正酣。

  凭借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上半年,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激增105.4%,其中制造业投资更是以199.7%的惊人增速领跑,新能源装备、低空经济等新赛道亦加速落子。

  改革与开放双轮驱动,为陇南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新空间。

  借力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合作,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飙升133.8%,国际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工业生产韧性强。分行业看,全市16个行业大类中14个实现增加值正增长,增长面达87.5%;分产品看,13种主要产品中10种产量正增长,增长面76.9%。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88.4%,产销衔接平稳。

  消费活力加速释放。全市积极推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精准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以旧换新”有效释放消费潜力,上半年,家电、通讯器材销售分别猛增76.6%和44.5%,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55.2%。政策“红包”精准滴灌,消费市场“热力值”持续攀升,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1亿元。

  一项项“突破”,一次次“提升”,生动诠释了陇南的市场潜力、广阔前景与蓬勃活力。

  招商引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更是驱动陇南未来的强劲引擎。

  站在新时代的风口,陇南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不断健全招商机制、创新招商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动招商引资实现大突破。上半年,新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45个,签约资金246.81亿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正因深谙此道,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要以改革破难题、以创新激活力、以开放添动力,始终如一落实改革任务、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开放合作,力求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实现互利共赢,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民生温度:绘就幸福陇南“新图景”

  发展的温度,最终要由民生福祉来度量。

  上半年,陇南用心用情交出了一份饱含温度的“民生账本”——

  就业饭碗端得更稳:城镇新增就业9797人,职业技能培训3.55万人次,劳务输转66.54万人。“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稳稳托起了千家万户的幸福期盼。

  民生短板加快补齐:成功消除2.19万户返贫风险,新增中小学及幼儿园学位5000多个,“一老一少”关爱服务网持续织密织牢,省市承诺的各项民生实事正扎实有序推进。

  生态底色愈加亮丽:陇南坚持生态优先不动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着力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三江一水”流域生态廊道、绿色发展高地、多类型“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坚定走好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枝叶关情,数据暖心。

  上半年,陇南民生经济稳中向好:城镇居民收入稳健提升,政策性增资及时落实到位;就业形势持续改善;经营与消费双轮驱动共同支撑增长;社保待遇稳步提高,全市累计发放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金4.47亿元,增幅达33.87%。

  这份温暖,更写在百姓的笑脸上。

  礼县城关镇东城社区有着47年党龄的杨挺军老人由衷赞叹:“现在生活很好,环境好,享福着里!”古泉村村民刘登草,每天通过“千村千群”和用工信息群便捷获取岗位,实现了“顾家增收两不误”,每月稳定收入2000多元。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其厚度标注着社会进步的刻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工作时明确指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陇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把实事办实,让好事更好。同时,一以贯之守护绿水青山,加力筑牢“一屏障”、构建“四廊道”、打造“一高地”、创建“多基地”,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惠民福祉。

  成绩属于过去,赶考永无止境。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已发出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的动员令。迈向下半程,陇南需在关键处精准落子,项目攻坚再提速,产业韧性再锻造,改革创新开放再深化,营商环境再优化,生态优势再转化。

  历史的指针,永远指向民心所向。

  当重大项目拔节生长、产业新苗郁郁葱葱、民生暖流浸润心田,一幅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交相辉映的壮美画卷,正在陇南的青山绿水间磅礴铺展。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