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14时57分,兰州石化总调度室,调度师永军突然发现火炬监控系统上出现火苗跳动。他心头一震:看似微小的波动,背后可是能源浪费和效益损失!
师永军紧盯火炬监控图立即排查,果断发出调度指令:“乙烯一部,请立即调整工艺降低火炬排放量。公用工程二部降低火炬分液罐压力,两台锅炉最大限度使用回收火炬气!”随着鼠标快速点击,应急回收程序启动——22秒故障阀门关闭,5分17秒后火炬恢复正常,可燃气被重新回收利用。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深入推进,化工行业将在2026年迎来全面碳排查,2027年正式进入碳交易市场。在碳减排攻坚战中,兰州石化积极探索火炬减排,一场绿色变革悄然拉开帷幕。
精准狙击,堵住1581个“出血点”
面对碳排放对生产经营存在的潜在挑战,兰州石化深知火炬系统碳排放管理是一场攻坚战,必须从源头治理入手。
2025年3月,兰州石化组织力量,从日常运行的精准管控到系统瓶颈深度消缺,对火炬系统排放源头进行了一场全方位的“体检”。
45天的拉网式排查,共查找出1581个排放点源,其中12个“一级点源”的单小时排放量超过100立方米。“这就像发现兰州石化化工火炬管网中共有1581个出血点。”生产运行部部长赵东波形容道,“其中12个还是动脉破裂级别的!”
如何快速“止血”?
兰州石化组建“火炬攻坚组”,随即,《化工区火炬系统优化运行及减排管控》两级方案出台,创造性地建立起“公司+二级单位”两级管控体系——公司级负责12个一级点源的实时监控和应急处置,二级单位则包干剩余的1569个点源。
源头点源排放管控、加强末端火炬气回收燃烧、将管控方案落实到岗到人……
一系列有效措施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总调度室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任何点源的异常排放在15秒内触发三级报警,让火炬异常排放无处遁形。
效果立竿见影,火炬放散量较去年减少了60%,6月份更是降至2.5吨/小时的历史最低点,预计全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万吨——这相当于5.1万个家庭一年的碳排放量。
“曲线救国”,换来真金白银
在兰州石化生产运行部办公室里,一组数据被能源管理组组长武兆东用红笔重重圈出:火炬气中氮气含量高达44.8%,这组数据成了横亘在火炬气减排路上的“绊脚石”。
“氮气混在火炬气里就像好酒里兑的水,”武兆东解释道,“它大大降低了火炬气的热值,使得回收利用变得极其困难。”
2025 年伊始,兰州石化将目光聚焦在火炬气回收技术上,先后组织多次技术论证会,邀请多家设计、科研院所进行共同攻关,对技术可行性、经济性等开展调查论证,最终试图通过膜分离或深冷技术提纯可燃气体,但经济测算给了所有人当头一棒:处理成本高达每立方米12元,是天然气价格的3倍,比原料本身还贵。
既然没有既经济又直接分离氮气的好办法,那就“曲线救国”——通过优化现有锅炉的燃烧系统,将4500至5600立方米/小时的火炬气直接掺烧。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公用工程二部的3台锅炉已基本做到“应烧尽烧”,确保火炬气回收率提升至40%。
“这不是最完美的方案,”武兆东坦言,“但在碳交易来临前,每提升1个百分点都意味着真金白银。”
这项被称作“戴着镣铐跳华尔兹”的技术改造,倒逼生产工艺、操作流程不断优化。控制室内操作人员如同精密仪器的“校准师”,时刻关注着火炬系统各项参数,每一个阀门的开合、每一次温度和压力的调整,都经过了精心的计算和严格的把控,确保每一次操作都在安全、稳定的状态下运行。同时,加强了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额外排放。
久久为功,从容应对“大考”
减排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在“长”“常”上下功夫,在闭环管理上做文章。兰州石化围绕火炬系统减排,从生产过程管控,数据治理等方面入手,全面构建起了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
在生产过程管控上,一方面,兰州石化持续推进化工火炬存在系统问题的整改,对火炬系统涉及的点源流程及设备设施进行全面摸排,细化到安全阀及副线阀、流量计、温度计、压力表、倒液线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整改。另一方面,加强末端火炬气回收燃烧,乙烯一部根据火炬气量加强火炬回收管控,动态调整消烟蒸汽量,杜绝异常燃放;公用工程二部加强锅炉燃烧管理,加强燃料气分液罐压力及分液管控,最大限度消化火炬气。
数据治理是减排工作的重要基础。要在这场“大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先精准做好自检。兰州石化进一步规范火炬气流量数据采集工作,定期开展火炬气组分分析,关注计量仪表的运行维护,按规定进行校验并做好记录,确保碳排放核算每一个数据,每一项指标都必须真实、可靠、可溯源。
在“双碳”的时代背景下,兰州石化以坚定的决心、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在火炬系统减排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从源头治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到优化设计突破瓶颈难题,再到长效攻坚减排管控发展格局,兰州石化正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如何给火炬减排这道“必答题”。(王淼 李宁)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8月15日兰州石化:让“工业美”成为城市“新名片”
- 2025年08月14日兰州石化“碳”寻“绿”密码 持续推进清洁油品生产
- 2025年08月13日“助力乡村振兴·绘梦兰州石化”夏令营活动圆满收官
- 2025年08月13日一切围着市场转 一切盯着效益干 兰州石化跳起摸高打造效益贡献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