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以“硬标准”守护“软实力”——筑牢“陇药”道地生命线

 2025/08/18/ 14:54 来源:定西日报 记者 何 强

以“硬标准”守护“软实力”

——筑牢“陇药”道地生命线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何 强

  第六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即将启幕,作为全国中医药产业的重要盛会,“陇药”再次聚焦行业目光。

  道地品质是陇药发展的生命线。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带,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赋予了陇药优异的药效,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当归、黄芪、党参等道地药材享誉全国。然而近年来,中药材市场竞争加剧,国内部分产区因盲目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导致药效参差不齐,甚至影响医药行业整体信誉。甘肃要真正实现“陇药”振兴,必须锚定“道地”本源,从种植、加工到流通,全链条筑牢品质防线,让每一株药材都能讲清“出身”、验明“正身”,让“道地陇药”真正成为品质的硬核代名词。

  “道地药材”绝非简单的产地标签,而是对药材品质的严苛定义。守护道地品质,需打出精准“组合拳”。其一,源头严控筑根基,建立标准化种植体系,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削减化学投入品使用,确保药材“绿色、有机、无公害”;其二,科技赋能强溯源,借力区块链等技术搭建全程追溯平台,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掌握药材种植、采收、加工全流程信息;其三,监管亮剑护信誉,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筑牢“陇药”品牌公信力。

  实践早已印证硬举措的实效:近年来,定西市推行“六统一”即统一种源、标准、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管理模式,道地药材品质显著提升;陇西县构建“区块链+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了“一袋一码”全程可溯,赢得消费者真心信赖;通渭县创新建立“土壤医院”,通过测土配方、轮作休耕等措施,让退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三年提升0.8个百分点,为药材生长夯实土壤根基。

  标准引领是品质突围的关键抓手。传统中药材产业长期受困于标准不统一、质量控制难的问题。推动陇药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科技为翼,构建更精细化的标准体系。甘肃要敢于制定高于国标的“陇标”,让“道地”更具说服力。比如在岷县当归产业联盟现有22项检测指标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指纹图谱、生物效价等评价维度。同时可借鉴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经验,推动道地药材立法,对冒用“岷归”“陇芪”等行为重拳整治。省药检院建成的“道地药材标准物质库”已为全国提供136种对照药材,这种技术话语权正是核心竞争力所在。

  在陇西县首阳镇万亩“绿色药田”里,萤火虫重新点亮了夏夜,成为生态与品质共生的生动注脚。这个细节告诉我们:道地品质的终极检验,终究指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当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呵护药材生长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每株药材,陇药的道地性才能真正融入基因、代代相传。这既是产业发展的追求,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担当。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