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粒种子”到“满地生金”
定西标准化种植让道地药材“提质增香”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魏 璐
如何让道地药材既保“量”,更提“质”,真正成为富民的“金疙瘩”?行走在定西的田野上,答案就藏在那一片片整齐如织、绿意盎然的中药材田里。微风拂过,枝叶摇曳,诉说着这座“中国药乡”因标准化种植而焕发的蓬勃生机。
近年来,定西市以标准化种植为抓手,从种质资源保护到田间精细管理,从技术创新到市场拓展,让当归、黄芪、党参等道地药材身价倍增,成为乡村振兴的富民“增收源”。
种质筑基,标准化从“种子”开始
产业振兴,良种先行。
走进陇西县首阳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20亩地块被划分为26个“微型实验室”,黄色诱虫板与翠绿的黄芪苗相映成趣。
“我们做生物防治药剂、抗旱栽培、有机肥应用和病虫害防治四大类实验,提炼科学方法推广到全省。”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姚彦斌蹲在田埂上,手里捧着一株长势喜人的黄芪苗介绍。
这只是定西中药材标准化体系的一角。
目前,定西已建成西北最大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保存324种6488份中药材种子。建成甘肃省唯一的中药材种子加工厂,年加工种子超1000吨。更制定了黄芪、党参等22种大宗中药材的29项省级地方标准,培育出“陇芪”“渭党”“岷归”等10多个特色品种,为标准化种植打下坚实基础。全市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84.2%,建设中药材GAP示范基地42万亩,23.5万亩优质种苗繁育基地源源不断提供“放心种”。
田间革新,老手艺遇上“新章法”
有了好种子,更要靠好技术让土地焕发生机。
“你看这苗长得多精神!产量比传统种植高,每斤还能多卖2元以上。”在首阳镇万亩示范基地,农户逯万斌望着田间长势喜人的药苗,笑得合不拢嘴。
三年前,他从外地引进蔬菜用起垄覆膜机试种黄芪苗,如今技术成熟后,周边农户纷纷来取经。通过农机合作社整合土地,这里的农户靠机械化种植,部分人月收入能达5000元。
首阳镇的“六统一分”模式是标准化种植的生动实践:统一规划布局、政策支持、农机服务、病虫害防治、金融保险、订单回收,再分户种植。
“散户变成‘集团军’,风险降了,质量升了。”首阳镇分管农业干部程永刚说,镇上通过农技指导、补贴有机肥和低残留农药,推动化肥农药“双减”,让药材品质更优。
全域联动,标准化链条结出“致富果”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推广,标准化种植的春风吹遍了定西的田间地头。
岷县蒲麻镇的示范基地里,农户们正忙着田间管护,脸上挂着丰收的期待。
“我们全按‘五统一’来:测土施肥、技术指导、标准栽种、科学管护、保险保障,还设了观测点随时监测长势。”唐家门村党支部书记张鹏飞指着连片的药田说,这里种的黄芪、当归、党参品质上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如今,蒲麻镇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以上,成为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而在陇西双泉镇,标准化的红利同样清晰可见。3个2010亩的绿色标准化种苗繁育基地生机勃勃。
“我们从规模化布局、良种化繁育到多元化销售全链条发力,还和大型药企签了订单。”镇党委副书记李亮介绍,全镇1.2万亩育苗基地,每亩产值超1.6万元,让农户稳稳增收。
从一粒种到一棵药,从田间到市场,标准化链条深刻重塑着定西的中药材产业。它让定西药材成为市场的“香饽饽”,更让“靠山吃山”有了新内涵。在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中,定西中药材产业正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稳稳托起乡村振兴的希望,引领着越来越多的农户,沿着这条标准化铺就的“药香之路”,奔向更加富裕的明天。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8月18日陇原药市集群:专业化市场激活中药材产业新动能
- 2025年08月15日从药材田间到智能车间 天水小微企“三链融合”锻造经济新引擎
- 2025年08月13日全国首个道地药材生产国标实施 岷当归产业迈向标准化
- 2025年08月11日布局优化 良种繁育 基地建设 甘肃省加快打造现代寒旱特色中药材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