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庙村蝶变记
——从机场周边焕新看兰州新区乡村振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魏晓倩
清晨6时,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的跑道上,第一架出港客机正掠过晨雾。几公里外的兰州新区中川镇尖山庙村,73岁的常进花老人正握着扫帚清扫门前的院落,老人目光掠过自家刷了新漆的大门——这扇三十多年前的老木门,既保留了门板上被岁月磨出的温润,又添了“兰派民居”常用的缠枝纹雕饰,像极了尖山庙村这座被时光浸染的村庄,在兰州新区开展机场周边环境整治中,被重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吱呀——”一声,常进花老人推开木门走进院子,院子中间的苹果树上,已经结下累累硕果,菜畦里的辣椒绿油油的,门楣上“美丽庭院”的牌子被擦得干干净净。
“本来我想换个铁门,他们说这老门能修,按老兰州的样式补雕花,比换个新铁门有味道。”老人指着门外的停车场和小花园说,“原来这里乱糟糟的,环境整治以后,现在比城里的花园小区还漂亮。”
沿着常进花老人家门前的村道继续向前,穿过梨园、花园和一个个小菜园,就到了27岁的村民李文君家。她家门前的小凉亭里,一串串风铃在微风中“叮叮”作响,古朴的栅栏更是为小院增添了几分韵味。
“这里要做一面‘网红’墙,游客们可以在这打卡拍照。”对于小院的改造,每一处细节,李文君都反复揣摩过很多遍。“村里要搞农文旅融合,我这农家乐生意肯定差不了。我要赶今年国庆节前就开张,把农家柴火鸡的招牌打出去!”对于未来的发展,李文君信心满满。
半年前,李文君还在永登县城做买卖,家里院子的杂草长得比人高。今年春天回村时,她差点认不出家门口的路——水泥路铺到了院门口,乱搭的棚屋变成了小花园,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典型“兰派民居”被花园、果园和菜园串联起来,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尖山脚下,宛若一幅恬静的归园田居图。
“咱村离机场近,要主动把村里的环境整治好,既要给旅客们留个好印象,也给自己营造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现在政府鼓励支持搞环境整治和发展特色产业,回来干比在外面漂着强!”尖山庙村党支部书记邹继元的一番话让李文君动了心,当即决定留下来。
乘着兰州新区整治机场周边环境的东风,决定回乡发展的村民不止李文君一个,还有掌握着牛肉拉面技术的闫玉鸿。
村头的炊烟里飘着牛骨汤的香气,闫玉鸿正在拉面,面团在他手里变成细如发丝的线条,“啪”地甩进滚水里。这个曾经在青海开餐馆的汉子,今年开春把店搬回了村,开了尖山庙村第一家牛肉面馆。
村民们都说,回来不是因为外面不好,而是家乡变得太好了。变好的不只是村里的环境,更是守着老屋就能挣钱的底气和心里那份踏实。这大概就是乡村振兴最实在的模样——让每个离开的人,都有理由笑着回来。
兰州新区中川镇党委书记刘学生介绍,今年以来,中川镇积极开展机场周边环境整治,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等产业,增加村民收入。通过“典型引路”,先让尖山庙村这样的村庄尝到甜头,再带动机场周边其他行政村压茬推进,一步一个脚印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如今,村民们碰面,聊的不再是“哪堆垃圾该清了”,而是“农家乐怎么搞营销”。这场始于机场“窗口”的环境整治,正在尖山庙村催生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当“兰派民居”的檐角与飞机尾翼在暮色中定格,一个村庄的蝶变故事,正成为兰州新区乡村振兴最鲜活的注脚。
当环境整治的硬投入遇上乡村振兴的好机制,当政府的推动力汇合群众的内生力,每个村庄都能写出属于自己的蝶变故事,而这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来,就是兰州新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风景。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8月22日【智库建言】让扶贫资产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 2025年08月21日崇信:村规民约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 2025年08月21日秦安县 聚焦乡村振兴 建设和美乡村
- 2025年08月20日灵台:智慧地名激活乡村振兴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