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七夕
文\瞿杨生
夏末秋初的夜晚,庭院里竹椅轻摇。抬头望向夜空,天幕如洗,银河横贯南北,牵牛星与织女星隔岸相望,明亮却永隔。忽然想起杜牧那首描写宫中七夕的《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千年前的某个七夕,是否也有人这样仰首,让星光落进眼眸,让思念漫上心头?
这永恒的星河,不仅见证着神仙眷侣的相逢,也映照着人间百态。秦观在《鹊桥仙》里写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是对永恒爱情最诗意的诠释。他笔下的相逢,短暂却璀璨,仿佛世间一切美好都凝结在这一刻。然而李商隐却问:“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他怀疑,是不是神仙本就偏爱离别,才让相爱的人只能遥遥相望?
古人写七夕,总在欢聚的甜蜜里藏着离别的苦涩。千年后的今夜,当微信提示音取代了鹊桥私语,我们依然在星图中寻找那个古老的答案。只是现代人追求朝朝暮暮,而古人却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为至高境界。或许,真正的爱情,不在于日夜相守,而在于心之所向,虽远亦近。
并非所有的七夕都是欢愉的。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七夕反而更添愁绪。孟浩然在《他乡七夕》中写道:“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异乡的夜晚,没有家人的陪伴,没有熟悉的习俗,只有一盏摇曳的孤灯,映照出更深的寂寞。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更是愁绪万千,以寻常语度入音律:“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她笔下的七夕,连天地都笼罩在离愁之中。
七夕不仅是爱情的节日,也是古代女子的“乞巧节”。南朝柳恽在《七夕穿针》里写道:“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月光下,女子们手执彩线,就着月光穿针,祈求织女赐予灵巧的双手。唐代林杰的《乞巧》更写道:“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还有“蛛丝卜巧”的习俗,少女们将蜘蛛置于盒中,次日观其结网疏密来占巧拙。那时的七夕,是少女们的盛会,她们在月下赛巧、拜星,笑语盈盈。
文人墨客在这一天晾晒书籍,女子们则设香案,摆瓜果,向织女祈求美满姻缘。这些习俗让七夕不仅仅是神话,更是人间烟火里的温情。如今,我们不再穿针乞巧,但七夕的祈愿并未消失。范成大笔下“双星良夜,耕慵织懒”的闲适之趣,或许更符合现代人对这个节日的期待。现代人或许不再祈求织女赐予巧手,但仍会在星空下许愿,愿爱情长久,愿岁月静好。
白居易在《七夕》里写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千百年来,七夕承载了太多情感,其中既有牛郎织女的传说,也有少女乞巧的期盼,更有游子思乡的愁绪。而今日,我们虽不再穿针拜月,却依然会在这一天仰望星空,或与爱人共度良宵,或独自思念远方之人。
当人们再次抬头,看牵牛织女星静静闪烁,忽然明白,原来这穿越千年的星光,依然照亮着我们对真挚情感永恒的向往。古诗词里的七夕,是神话,是民俗,是离愁,也是中国人对爱情、对团圆最温柔的寄托。星河轮转,岁月更迭,但那份对美好的向往,从未改变。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8月25日【文化中国行】服务沉下去 文化润民心——定西市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走笔
- 2025年08月20日【文化中国行】陇原乡村飘书香——甘肃农家书屋暑期“绽放”别样精彩
- 2025年08月27日【掠影】影像新形态 文化新表达
- 2025年08月27日白银市白银区 文化惠民满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