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
周红军
高校是培养人才、汇聚智慧、推动创新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省高校在学科建设、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我们要进一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围绕地方需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适配度,真正把智力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精准对接地方产业人才需求。高校专业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能否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当前,我省正聚焦“14+1”重点产业链,推动特色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生态环保等产业快速壮大,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极为迫切。高校需主动调整专业设置,紧扣重点产业需求科学布局学科体系。在新能源领域,聚焦风电、光伏、氢能及储能技术,培养掌握前沿技术的工程型人才;在数字经济领域,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专业建设,培育数字化转型核心技术队伍;在新材料领域,加快先进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学科发展,为打造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提供支撑;在生态环保领域,重点发展环境修复、生态治理、绿色规划等专业,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同时,应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专业体系,培养学生跨界思维与综合能力,更好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
健全校地协同机制,创新合作育人模式。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高校发挥主体作用,更离不开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与企业的深度参与。推动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关键在于机制创新,核心是健全校地协同机制。高校应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主战场,与政府、园区、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具体可通过三方面发力:一是共建产业学院,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精准对接;二是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场景化实践平台;三是开设定向班、定制化专业,培养“毕业即上岗”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例如,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可联合龙头企业开设定向培养班,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深入企业车间参与实操实训;在数字经济领域,可依托地方信息产业园区,开展校企联合项目开发,助力学生掌握产业前沿技术;在科研创新领域,可联合科研院所与高校共建实验室,推进联合攻关项目,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上述举措,逐步构建多方协同、优势互补的育人格局,推动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良性互动。
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提升高校育人质效。产教融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动态反馈机制则是确保培养成果持续适配地方经济需求的重要保障。当前,部分高校存在实践教学与地方产业需求对接不紧密、教师产业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为破解上述难题,高校需主动引入地方项目,推行项目化教学,建立企业专家常态化进课堂机制,推动教师深入企业及政府部门挂职锻炼,全面提升教学实效。同时,应构建校地联合调研机制,定期开展产业人才需求调查,建立动态数据库,推进课程体系模块化、项目化改革,增强教学适配性;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其既能满足当前岗位需求,又能适应未来经济转型升级。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与完善动态反馈机制协同发力,高校可培养更多“懂理论、善实践”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确保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高度契合,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持续活力。
强化创新驱动引领,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是核心动力,而创新活力的迸发,关键在于高校能否持续培养并输出具备创新力与实践力的人才。高校需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共建一批校地协同创新平台与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创新创业载体;鼓励学生参与地方重大科技项目与社会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锤炼创新能力;探索“学科+产业+区域”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地方经济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型。通过强化创新驱动引领,高校不仅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更能助力甘肃在区域竞争中塑造新优势,稳步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作者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8月19日【理论】以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 2025年08月12日【理论】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 2025年08月01日【理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 2025年07月29日【理论】守正创新不断提升立德树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