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旅游

【文化·旅游】沿着黄河游甘肃

 2025/09/05/ 08:3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瑞

沿着黄河游甘肃

  王瑞

  编者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笔下挟雷霆之势的黄河,在913公里的河道上,塑造了陇原大地黄河沿岸的万千姿态。

  黄河岸边,既有兰州城郭里大河与铁桥的相守,也有临夏河谷中各族风情的温润;既有炳灵寺石窟里千年的凿痕,也有龙湾村边的塞上绿意。这些被黄河浸润的地方,把独特文化与民族风情融入河水之中。你的每一次沿河之旅,都是一场别样的遇见,每一程都有不重复的惊喜。

  甘南:草原上的“黄河序曲”

黄河从玛曲曼日玛草原蜿蜒流过 田蹊

  秋日里走进玛曲,脚下的草甸还留着夏末的淡绿,抬眼望向黄河时,却惊觉这条奔腾的河彻底换了模样。

  车过玛曲草原时,天放晴了,远处的山尖顶着雪,近处的草原绿得铺展,像块无边的绿毯,而黄河,就躺在这绿毯上。

  草原早褪了春夏的繁花,却换了副沉静模样。深深浅浅的黄在风里起伏,从脚边一直铺到天边的雪峰下,像谁铺了张无边的金毯,苍鹰在湛蓝的天上盘旋……在这静谧里,黄河首曲就这样闯进眼里。

  眼前的河清得透亮,窄窄一道,宽不过百米。当地人说这是“黄河第一弯”,站在观景台上往下看,黄河真的像条丝带——不是浑黄,而是清,浅清,水在草原上绕来绕去,一会儿向左弯,一会儿向右拐,把草原切成一块一块的,像给绿毯绣了银线。岸边的草没过脚踝,开着黄的、紫的小花,牦牛甩着尾巴在水边喝水,影子映在水里,一动,水就晃成了碎银。

  顺着河岸走,才发现这河藏着调皮。地势平阔,它便没了拘束,时常分几股细流岔出去,在草原上东绕西转,像个贪玩的孩子,直到撞着远处的雪山,才乖乖绕回干流。水丰时这些岔流便漫成湿地,天鹅、灰鹤成群游弋,连草都长得格外旺盛。

  走进草原深处,能看见牧民的帐篷,白的,像落在绿毯上的云朵。帐篷外的阿妈正挤牛奶,木桶放在草地上,牛奶滴进去,“嗒嗒”响。她见我过来,笑着招手,递过碗热奶茶,奶香味混着酥油香,热乎得暖手。

  喝过阿妈煮的奶茶,挥手作别后继续往前走,不远处的黄河首曲第一桥渐渐显现出轮廓。那桥像架在云气里的虹,朦胧又清亮。站在桥边望,河水过了桥仍蜿蜒着淌,清凌凌的水面像块透亮的镜,映着蓝的天、黄的草,还映着远处帐篷顶飘出的淡青炊烟。

  再登到高处眺望,才见得全貌:黄河从雪域深处流来,冰雪融水汇成细流,一路九曲回肠,把湖泊、草原都揽进怀里。它在这里不慌不忙,慢慢淌,慢慢养——养着湿地里的鸟,养着草原上的草,养着玛曲的烟火。

  临夏:陇上水乡 黄河三峡

永靖黄河三湾 马伊星

  总听人说黄河是“怒涛卷霜雪”的性子,是“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阔。直到沿黄河走进临夏永靖,才遇见这条母亲河藏在峡谷里的另一副模样——在临夏大地,它的模样原是立体的。

  它的脚步先在积石山下响得热烈,硬生生凿出25公里长的积石峡;奔至永靖县,却陡然收了咆哮,像被这片土地轻轻安抚,温柔转了方向。107公里的县域河道里,它以一道灵动的“S”形铺展,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次第相依,组成了黄河三峡的奇景,也成为西部的“在水一方”。

  一路开车往炳灵峡去,不过半小时,转过一道急弯,路边的树忽然稀少,红砂岩山壁立在眼前,炳灵寺石窟就嵌在这山壁上——不是平地起楼阁,是顺着山势凿进去的。红石头被岁月浸得发亮,像泼了层朱砂,石窟窗棂挑着小旗,在风里轻轻晃。这座始凿于西秦的石窟,距今已有1700多年。“炳灵”藏语意为“千佛洲”,四周山环林翠、鸟语花香,既有古刹的静,又有文人墨客题诗作画的雅。

  再往峡中深处走,山更陡了,崖壁几乎直上直下,红砂岩的纹路被水浸得分明。黄河水贴着崖壁流,窄处不过十几米宽,水色沉了些,水流也急了,卷着小漩涡撞在岩石上,溅起的白花花落在水面,碎成一圈圈涟漪。

  从炳灵峡乘快艇顺流而下,视野忽然敞亮——刘家峡水库到了。这个因水电站蓄水而成的高原湖泊,也叫“炳灵湖”,55公里湖岸线绕出20万亩水面,最宽处达6公里,是西北最大的人工湖。驻足眺望,水面铺得开阔,是深碧色的,像块被雨水浸透的老翡翠,连浪尖都染着墨绿,轻轻拍着岸边岩石。本该在此一泻千里的惊涛骇浪,被大坝拦挡后,竟化作了这般柔情万种、风姿绰约的碧水。

  往前再走,便见黄河与洮河“泾渭分明”的奇景:受上游降水影响,洮河黄沙滔滔,撞进刘家峡水库的清波里,一清一黄界限分明,在水面铺出两道色带,格外壮阔。过了洮河口,147米高的刘家峡大坝骤然立在眼前,将向西流淌的黄河拦腰截断,坝上龙门吊矗立,蔚为壮观。

  再往下游,盐锅峡水电站的雄姿映入眼帘,相邻的老虎口更藏着惊喜——那里有世界罕见的大规模恐龙足印化石群,让这方水土又多了层穿越亿年的神奇。

  回去的路上,“花儿”的旋律在林间回荡,调子悠扬。窗外的黄河渐渐远了,可每一处景致都刻在了心里:原来黄河从不是只有一副模样,它在临夏的三峡里藏了温柔,等着每个沿黄而行的人,慢慢遇见。

  兰州:一河穿城 半城烟火

兰州中山桥 田蹊

  到兰州时正是清晨,黄河边的中山桥“刚醒”。这座光绪年间架起的铁桥,早已成了兰州人心中的历史印记——锈色斑驳的钢梁横跨河面,铆钉在晨光里泛着细碎的光,连桥身那些被岁月磨圆的棱角,都透着股温和的厚重。

  桥下的黄河倒比桥醒得早,却不是“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模样:浑黄的水裹着上游带来的泥沙,贴着河床慢慢淌,连浪花都小得像怕惊扰了谁。岸边的垂柳把绿枝探进水里,梢头沾着晨露,倒像是替兰州人跟这条穿城而过的河,问了声“早”。

  顺着滨河路往南走,便踩进了“黄河风情线”的脉络里。当地人说,这40里长的河岸,是兰州人把黄河“装”进生活的模样——从西柳沟到桑园子,河与城缠得紧,连风里都混着河水的潮气和城里的烟火。

  刚过中山桥不远,路边绿地上忽然冒出片青铜色的“市井”:一组组雕塑嵌在草坪里,有老两口蹲在石阶上洗衣的,有男子扛着扁担往岸上运水的;最逗的是个光脚孩童,踮着脚往河里扔石子,连脸上的笑纹都刻得清清楚楚。正对着雕塑的小广场上,几个穿蓝布衫的老人正拉二胡,弦音混着黄河的水声飘过来。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跟着调子在雕塑旁转圈,好似一朵绽放的小花。

  再往南走,河湾里忽然冒出一片“木头森林”——这里是水车博览园。几十架老水车在水边站成排,最老的那架据说转了快三百年:木头辐条被河水泡得发黑,轮叶边缘磨得发亮,水流推着轮叶吱呀吱呀转,声响混着河水的哗哗声,像支唱了几百年的老调子。

  正午的阳光晒得河岸发暖,沿岸巷道里飘来牛骨汤的香气——是该吃碗地道的牛肉面了!走进面馆,师傅系着白围裙站在锅前,手里的面团在案板上“啪”地一摔,扯成如丝线般的面条,丢进沸水,捞出来浇上肉汤,撒把翠绿的蒜苗,再淋勺红油,辣香混着肉香直往鼻子里钻,光看看就忍不住咽口水。

  一碗牛肉面落肚,在河边歇了片刻,再沿滨河路往南走,就到了小西湖公园。公园挨着黄河边,一进门便懂了“城在景里”的意思:眼前是片荷花池,粉白的荷瓣浮在水面,有的半卷着似怕晒,有的敞着怀露着嫩黄的蕊;荷叶上的水珠被风逗得滚来滚去,坠进水里时“叮咚”轻响。岸边石凳上坐了几个老大爷,手里摇着扇子,嘴里哼的秦腔调子忽高忽低,顺着风飘到河边,连水里的鱼都似在游着应和。

  公园平台尽头是座仿古亭,亭柱上刻着“黄河万里抱城来”。站在亭里往外看,南山皋兰山绿得深,树影把山坡染成墨色,连石缝里钻出来的野酸枣树都透着浓绿;北山白塔山却是另一番模样,山顶的白塔像支玉簪插在坡上,衬得山形愈发硬朗。

  而中间这条黄河,正是把两山连起来的纽带。河水贴着城根慢慢淌。往西边望,河湾里泊着几只羊皮筏子,羊皮囊被太阳晒得发亮;东边不远便是中山桥,铁桥的钢梁在阳光下泛着锈色,桥上行人来来往往,他们的影子被拉得老长,缠缠绵绵的,竟分不清哪是桥影,哪是人影,哪又是河自己的影……

  白银:黄河切出的“大地刻痕”

  唐代诗人王之涣《凉州词》里“黄河远上白云间”,寥寥七字便勾勒出黄河横亘天地的壮阔。这条滋养华夏的母亲河,行至上游祁连山麓的景泰县时,藏着一处自然奇景——白银市景泰县中泉镇龙湾村的黄河石林。

  从兰州往北走,黄河渐渐换了模样,少了穿城而过的温润,多了几分“活泼”的野趣。到白银时正逢午后,车沿黄河石林的盘山路往上爬,窗外景致突然切换:没了兰州的垂柳梯田,只剩连绵的土黄色山峰,山缝里嵌着条浑黄的河,正是黄河。当地人说,这便是“黄河石林”,是黄河用几万年时间,在这片土地上刻下的痕迹。

  九曲黄河十八弯,冲出兰州向北奔腾的黄河,到景泰县境内竟来了个优美回旋——如神龙摆尾般掉头向西,本应东流的河水在此改道,反倒绕出一方塞上江南,这便是老龙湾。不寻常的走向,孕育了不寻常的景致,亿万年来,黄河石林与老龙湾相依相伴,默默隐居于这方天地。

  黄河与石林相生相惜,曲折蜿蜒间石林耸立、沟壑万千,而谷底长4.5公里的饮马沟大峡谷,正是整个石林的核心。相传古代蒙古人曾在此牧马,沟口可驱马至河边饮水,“饮马沟”之名便由此而来。

  饮马沟大峡谷谷底距地面百余米,龙湾村就守在峡谷入口,像黄河臂弯里的一片绿洲——黄河、石林、峡谷与村庄相映,构成独一无二的震撼景致。要进峡谷,得先从地面入口乘车辆经坡陡弯急的“二十二道拐”,急速下降到谷底的龙湾村。车子转弯下降时,黄河与绿洲不时闪现:俯瞰可见黄河大转弯如臂弯揽着龙湾村,河岸房屋紧凑、农田绿意盎然,与周围的黄土、石林形成强烈对比。到了谷底,黄河近在咫尺,峡谷也隐约在望。

  下了车往峡谷里走,便到了石林主沟。黄河冲刷过的石林群让人跨越时空遐思:抬头望去,两侧的山像被刀劈过一般,土黄色岩壁上满是竖纹,阳光洒下时,亮处泛着金辉,暗处沉得发黑。“观音打坐”“屈原问天”“木兰远征”……这些高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景观形态各异,处处可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再往前走,奇峰怪石愈发密集,让人目不暇接,步行约两小时后,山谷渐宽,石林地势平缓,谷口已在眼前。

  从峡谷出口沿谷口山坡往上走,到观景台俯瞰峡谷,又是另一番景象。徒步至顶部时,石峰林立,俯视如万千勇士立谷底英姿飒爽,又如千军万马待命出征杀气肃然;一路山势愈险景色愈奇,山谷波澜起伏,谷底似万千刀尖直立。登至山顶观景台极目远眺,黄河曲折流过山峦峡谷,夕阳下波光闪耀如金色丝带,山峦起伏、绿洲茵茵,山水相依、动静相衬,气势格外磅礴。

  傍晚在龙湾村歇脚,村子藏在峡谷拐口,黄河在村边绕了个弯,圈出一片绿田。村民说这是“黄河第一弯”的缩影:田埂边的老梨树落了叶,枝丫指向天空,树下晒着黄澄澄的玉米,堆得像小山。坐在田埂上看日落,黄河水被染成橙红,远处的石林成了剪影,风里带着沙,却不燥——原来黄河的粗粝里,也藏着给村庄的温柔。

  这场旅程满是诗意与惊喜——既有黄河奔涌的豪迈气势,又沉淀着甘肃历史人文的厚重底蕴,更藏着自然景观的奇绝之姿。每一处驻足,都能让你触摸到那份别样的“诗和远方”。

  原来黄河从不是单调的模样。它在陇原大地上蜿蜒漫行,一程又一程的流淌里,把水的千般姿态、土地的本真性情,还有沿岸人家的烟火日子,都浸润得格外意味深长。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