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产业协作是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正经历着从传统单向输血模式向双向奔赴格局的深刻转变,通过技术、品牌、市场以及数字赋能等多维度产业联动,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近年来,静宁县抢抓东西部协作有利机遇,与天津武清紧密合作,以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坚持延链条、育产业,积极对接优质资源,把培育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推进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抓手,在特色产业上持续发力,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型,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甘肃京首福种业有限公司作为静宁县“归雁工程”的重点项目,是一家集科研创新、良种生产、精深加工、市场销售和专业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种业企业,落户于静宁县工业园区东西协作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占地28亩,总投资6200万元,在2024年正式投产运行,公司现拥有种子加工车间4栋、研发中心及其他设备用房8800平方米、晾晒场1500平方米,配备自动化种子加工生产线及专业设备仪器10余台(套),目前现有员工30余人。而这正是天津武清区与静宁县东西协作共建产业园推动的结果。
五年前,静宁的土地盼良种;五年后,京首福种业让“好种子”扎根田间。甘肃京首福种业公司在静宁县建成的“百亩万种玉米新品种筛选鉴定及玉米品种展示基地”,种植玉米种质材料11871份,集中展示玉米新优品种48个,探索构建了“西北—海南—东北”三位一体现代玉米育种体系,实现一年三季加代繁育,将传统6—8年的育种周期缩短至3—4年。同时,建成的“天薯12号”“陇薯红1号”“陇薯20号”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1500亩,生产马铃薯原种3000多吨;建成的“兰大211”“静宁系列”冬小麦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推广种植7000亩小杂粮、4万余亩南瓜。
据了解,公司投产运营以来,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和甘肃省农科院、定西市农科院、天水市农科院、静宁县农技中心等多家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现有马铃薯新品种权3项、冬小麦新品种权2项。
五年协作结硕果,一粒种子,不仅改变了土地,更点亮了静宁的乡村振兴路。特色种植创新模式开辟增收新路径,甘肃京首福种业公司创新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良种推广、技术服务、就业帮扶等形式,开展订单式培训,提供春耕技术、农资使用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并通过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在田间地头组织实操教学培训,成功培养出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
甘肃京首福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许周介绍道:“我们公司依托东西部协作资源,积极开展联农带农,开展订单式培训8期500人次,提供技术服务220场次,吸纳县域就业400人次,带动马铃薯、玉米等产业链发展,助力农户增收和乡村振兴,成为东西协作助推地方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东西协作产业项目的落地生根,不仅改变了产业面貌,更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端起了“产业碗”、吃上了“致富饭”。
从单一种植到多元发展,甘肃京首福种业公司将借助在“京津冀”及海南省等基地的有利条件,建成国内一流的马铃薯脱毒苗组培繁育中心、先进的病毒、真细菌病害检测室,进行马铃薯脱毒瓶苗及原原种高质量生产。同时,积极推进玉米等农作物的品种的选育,丰富种业市场优质选择,满足多样化农业生产需求。
“县种子站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和中投定点帮扶资金,投资1200万元,用于种薯组培中心、繁育基地和自动灌溉系统建设。项目建成后能增加100多个就业岗位,可实现年产脱毒种薯原原种300万粒,满足1000亩原种扩繁,预计产量达150万公斤以上,带动主产区1万户农户年均增收500元以上。同时积极对接科技人才帮扶团,深入企业良种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观摩和现场培训。利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东西部协作、中投帮扶、乡村振兴人才实训等项目和平台,开展多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并通过支持品种选育研发,对接转化科技成果,形成农技人员全程参与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发展模式。”静宁县种子站副站长张辉说。
如今,东西部产业协作正坚定地朝着双向奔赴的方向大步迈进,正以“精准对接、长效运营”的理念,推动特色产业“接力跑”。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静宁大地徐徐展开。(司磊 罗瀚)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