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相约敦煌——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守护“东方微笑”
——麦积山石窟奏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乐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金秋九月,天水市麦积山层林初染,崖壁间错落镶嵌的石窟群显得古朴而庄重。这座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的文化遗产地,藏着无数震撼人心的艺术瑰宝,在第133窟内,一尊北魏时期的泥塑佛造像,以其嘴角轻扬的神态,被称为跨越千年的“东方微笑”。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麦积山石窟,走近“东方微笑”的守护者们,看他们如何以匠心与坚守对抗时光侵蚀,用专业与热忱为千年石窟注入新活力,让这份震撼世界的文化瑰宝在岁月流转中焕发持久生机。
以手绘心,延续“东方微笑”千年文脉
清晨的麦积山还裹着薄雾,第133窟内已有了声响。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高级文物修复师牟常有半蹲在佛座旁,指尖沾着温润的黄土,正一点点填补着宋代的佛坐像裂缝。
“这尊佛造像是宋代的老物件,元代就有匠人修过。可岁月久了,有些地方还是松了、散架了。”牟常有停下动作,语气里满是珍视,“修它可急不得,得先轻轻扶稳松动处,再慢慢填泥料、细细粘,才能让它稳稳当当的。”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牟常有与麦积山的缘分,始于童年时院中的抬头一瞥——那座形似麦垛的山,让他早早对山上的塑像、壁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四十年过去了,牟常有的双手已布满老茧。他修过很多雕塑与壁画,还带出了五十多名徒弟。
“小时候常上山玩,见那些佛像‘残残破破’,心里不是滋味,总盼着能修好它们。”牟常有说,真的干了这行,才知道修复不只是补裂缝,更是接续古人的匠心。
在美术研究室,另一群守护者们正用“临摹”“复刻”等方式,为“东方微笑”及更多石窟文物建立“移动档案”。这个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团队,始终以传统技法为根,力求还原文物原始风貌。
“不可移动的文物留在石窟里,我们的复制品就要带着它们的‘灵魂’走出去。”美术研究室主任唐冲指着展柜里的复制佛造像自豪地说,今年7月,这些“移动的石窟”就走进上海宝龙美术馆,让千里之外的人看见了麦积山的美。
这份“移动”的背后,是超乎寻常的耐心。唐冲告诉记者,临摹一尊1.2米高的佛造像,需耗时整整一年;壁画临摹更甚,画师要先对着原作反复比对色彩、揣摩古人笔触,再用特制矿物颜料层层晕染,“差一丝浓淡、一分力道,都抓不住古人气韵,复制品便没了灵魂。”
科技的发展也为石窟守护注入了新活力。近年来,美术研究室在推进洞窟数字化采集的同时,还联合高校尝试采用3D打印技术复刻佛造像。“打印出来的佛造像,虽然能留住整体的‘形’与‘味’,但细节总差点意思。”唐冲指着已经打印的佛造像样品说,“所以我们至今还是以传统技法为主。”
从牟常有四十年如一日的手工修复,到唐冲团队“传统为基、科技赋能”的临摹创新,麦积山石窟的守护者始终守护着同一份艺术遗产,让跨越千年的文脉在代代传承中永续流淌,让沉睡的造像与壁画重新“活”了过来。
数字技术,助力“东方微笑”走向新生
走进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格外醒目——这是依托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总平台更新完善的麦积山石窟监测预警平台。屏幕上,不同颜色的曲线与数据实时显示着麦积山石窟的游客量、洞窟温湿度、周边区域气象数据、地震预警信息等。
“以前查看相关数据需要调后台、翻报表,现在只要站在屏幕前就能看清洞窟的‘健康状况’。”保护研究室副主任胡军舰笑着说,“就拿第133窟来说,洞窟内的温湿度等数据都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一旦超出范围,系统就会自动预警,我们就能及时采取措施。”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麦积山石窟监测预警平台涵盖洞窟微环境监测、崖体稳定性监测、游客流量管控、气象预警、地震监测等板块。其中,洞窟微环境监测尤为精细,80%以上的洞窟已纳入监测范围,窟内都安装了传感器,实时捕捉环境变化。在石窟大环境监测方面,以石窟为中心,最大半径5公里、最小半径500米的区域内,气象站、风速仪、雨量计等设备全天候工作,及时反馈温度、降水、风力等数据。
科技监测,让文物面对的风险极大降低。2021年10月,保护研究室工作人员通过平台发现,第94窟的壁画存在断裂错位现象并立即修复。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系统持续追踪记录,截至2024年9月,表面风化变化比例仅为0.022%。“这样细微的变化,仅凭肉眼根本无法察觉,却被科技设备精准捕捉。”胡军舰说,正是因为发现及时,才能提前制定保护方案,避免壁画进一步受损。
科技对麦积山石窟的守护,不仅限于“风险预警”,更在于为其打造“永生密码”。“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不仅能复原石窟风貌,预防重大灾害导致文物损毁,还能让更多人跨越空间限制,领略石窟之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岳永强说,目前,已采用三维激光扫描、高清摄影等技术,完成8个典型洞窟和大型洞窟的数字化工作,累计数据量达3.15TB。这些数字成果,既为文物修复提供了精确的三维模型,也为后续线上展览、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让千年石窟在数字世界中“永久存活”。
岳永强告诉记者,如今,麦积山石窟已形成了“人工巡检+无人机监测+电子设备预警”的立体化保护网络。每周,工作人员都会带着检测工具走进洞窟,仔细检查文物的细微变化;每月,无人机都会对崖体进行航拍,排查栈道安全隐患;电子设备则24小时不间断工作,实时守护着石窟的安全。
从人工巡检到智能监测,从物理修复到数字永生,科技正以多元方式守护着麦积山石窟的每一处细节。
系列陈展,让“东方微笑”走进大众视野
9月的陇原大地,处处浸润着收获的丰饶,萦绕着文化的厚重。两处文化地标场所,也悄然酝酿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微笑之约”。
在麦积山石窟瑞应寺内,工作人员正忙着调试灯光、摆放展陈道具,为9月11日“东方微笑 跨越千年——麦积山石窟保护历程展”开展做最后的准备;在省会兰州的甘肃简牍博物馆内,“东方微笑 跨越千年——佛教造像艺术展”也在紧张地筹备中。
两场围绕“东方微笑”打造的展览相继启幕,再加上今年年底将在台湾开展的“东方微笑 跨越千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特展”,麦积山石窟这一世界级文化瑰宝,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今年我们集中打造‘东方微笑 跨越千年’系列展览,就是要把麦积山石窟的精华提炼出来,让更多人读懂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负责展览统筹工作的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信息资料室副主任王通玲告诉记者。
让“东方微笑”走出石窟、走向大众,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23年7月,麦积山石窟就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馆举办过专题展览。当时,3名讲解员在深圳驻点3个月,不仅为观众细致讲解了每一尊佛造像背后的故事,还在网络平台上分享了展览亮点与石窟历史。
“当时的展览效果非常好,很多观众看完深圳的展览,专门来麦积山石窟实地打卡。还有人主动跟我们说,在深圳见了‘东方微笑’,就想来看看它真正的家。”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通玲依然难掩兴奋。
随着系列展览的推进,“东方微笑”的足迹还将延伸到更多地方。
“我们希望观众走进展厅,不只是看文物、看技术,更能感受到一种‘古今对话’。”王通玲说,从古代工匠打造“东方微笑”的匠心,到当代人守护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坚守,每一次展览都是一次文化传承的接力。当更多人在与“千年微笑”的对视中,读懂石窟寺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时,“守护文化遗产”就会从行业责任变成大众共识,而麦积山石窟这份跨越千年的美丽,也将在一代代人的守护中,永葆生命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9月10日【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天水麦积山石窟:赓续莫高精神 绽放千年华彩
- 2025年06月23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让艺术瑰宝延续千年神韵——探寻麦积山石窟文化遗产高质量传承保护的奥秘
- 2025年06月17日现场报道 | 天水:有人为麦积山著史立传
- 2025年05月28日【强信心 看发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石窟不语 何以永葆千年神采?——探寻麦积山石窟活态传承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