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兰州新区探索重度盐碱地治理新方案 技术赋能 盐碱耕地变致富丰收田

 2025/09/11/ 08:54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 周靖博

新区探索重度盐碱地治理新方案

技术赋能 盐碱耕地变致富丰收田

油葵长势好 农民展笑颜

  每日甘肃网9月11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你看,今年这油葵长得可真好,多亏了这盐碱耕地改良的好技术,这是技术突破带来的惊喜。”甘肃瑞盛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李德苍摘下沉甸甸的葵花盘,轻轻一搓,一颗颗饱满的籽粒便落下。这片焕发生机的土地,正是兰州新区秦川园区2025年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项目的示范区。玉米、藜麦、食葵、高粱、蓖麻等耐盐碱作物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蜕变。

  在兰州新区重度盐碱耕地试验区,几名农户熟练地收割着成熟的油葵,动作干净利落。大家分工明确,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兰州新区项目建设中心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部相关负责人与李德苍蹲在茴香地里查看茴香长势。“我们根据土壤盐碱化程度,将1万亩试验田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治理等级。”李德苍指向远处的田垄介绍。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差异化治理方案:轻度区以耐盐作物筛选为主,试种了蚕豆、胡麻等经济作物;中度区应用水肥一体化调控技术,重点提升土壤肥力;重度区则通过“生物改良+工程排盐”组合拳,逐步降低土壤盐分。

  试验田里,13类作物长势喜人:轻度区的蚕豆荚挂满枝头,中度区的荞麦开出粉白小花,重度区的油葵挺立着大花盘。“最让人惊喜的是这片胡麻。传统观念下,人们认为胡麻不耐盐,但我们的试验品种长势喜人。”李德仓介绍。不远处,农户们干劲十足地收割着胡麻、捆扎、摆放胡麻,等待后续处理。

  兰州新区项目建设中心通过“以种适地、以地适种”,探索适合盐碱耕地的农作物品种和改良产品。同时,推广盐碱耕地改良技术模式,为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自项目实施以来,兰州新区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改良措施,包括增施生物有机肥、土壤修复菌剂,以及采用“膜下滴灌”“上膜下秸”和“松土开槽”等治理模式,形成了“新区方案”,让这片曾经贫瘠的盐碱耕地逐渐焕发生机,也为今后更大规模的盐碱耕地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记者 周靖博 文/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