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听民声办实事 人民建议点亮民生幸福
陇南日报记者 赵珂苧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陇南市把人民建议征集当作倾听群众心声的“耳朵”、办好民生实事的“抓手”,用机制兜底、靠渠道连心、以流程提速,让群众的每一条诉求都有回应,每一个“金点子”都能变成家门口的“暖心事”。
“建议提了有人管,盼了多年的事终于成了!”这样的感慨,在陇南不少群众口中能听到。
近年来,我市搭起“党委领着干、部门协同办、市县乡村一起上”的工作体系,把“谁来接、怎么办、何时给答复”的流程理得清清楚楚,形成从受理到反馈的闭环。
武都区规划万象商业街时,没有“闭门造车”,而是一遍遍听居民说“希望买东西方便些”“想有咱本地特色的小店”,最终打造出既好逛又暖心的商业街区;徽县老城区的危旧房里,老人曾担心“房子漏雨又不安全”,县里不仅听了大家的改造想法,还由县委书记牵头盯进度,如今老旧房屋变身亮堂新家,数百户居民终于住得踏实。
同时,为了让不同群体都能轻松表达诉求,我市织密“线上+线下”的征集网:年轻人手机点一点,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里的省级建议平台就能提交想法;大爷大妈出门遛弯时,政务大厅、商场门口、火车站旁贴着的5000多张征集“二维码”,扫扫就能说心事;就连平时打“12345”热线、在社区“民事直说”会上聊的心里话,也会被细心收集成建议。没有门槛、不分场景,民生诉求就这样顺畅地传了出去。
截至目前,全市已规范办理各类人民建议253条,45条建议落地成住房改善、商业街优化、基础设施升级等民生项目,群众满意率达100%,实实在在的变化里,满是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高效的办理节奏,让群众感受到满满的重视。我市给每条民生建议都建了“专属档案”,定下“5天内转到负责部门、15天说进展、30天给结果”的规矩。要是遇到路面破了影响出行、小区缺个便民座椅这样急着解决的事,还会开通“绿色通道”先办;需要多个部门一起做的,就坐下来当场定分工;万一群众对结果不满意,就从头梳理问题再整改。正是这份“不敷衍、不拖延”的态度,让“建议管用”成了大家的共识。
背后的支撑,还有一群“贴心人”在助力。100名特邀建议人常往社区跑,把老人的顾虑、年轻人的需求记下来;30人智库队伍帮着琢磨“老旧小区怎么改更实用”“便民点设在哪更方便”;212名联络员盯着办理进度,不让一条民生建议“石沉大海”。专业的力量,让每一件民生实事都办得更对胃口。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把人民建议征集这件事做细做实,紧盯教育、医疗、养老这些大家最关心的领域,让更多“百姓盼”变成“政府干”,用一条条落地的民生实事,续写更多温暖的幸福故事。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9月08日陇南市武都区8月份12345热线按期办结率达99.94%
- 2025年09月02日陇南市武都区:用心用情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 2025年08月28日陇南市武都区:智慧医疗解民忧 看病就医更省心
- 2025年08月19日陇南市多举措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