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文博盛会东风 谱丝路重镇新篇
我市全力打造文化产业发展“黄河样本”
九月的河西走廊,胡杨初黄,驼铃渐起。9月20日,第八届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以下简称敦煌文博会)将在敦煌掀起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浪潮。这场交流互鉴、和合共生的文化盛典,不仅是全球文明对话的舞台,更为丝路文化重镇——兰州找到文化产业发展的“破圈密码”。古老金城不负众望,正在以文化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在丝路长卷上书写新的篇章。
文明对话:
“黄河之都”展示文化实力
若将中国地图对折,河西走廊与黄河谷地在中部交汇,敦煌与兰州恰如两颗明珠,分嵌于丝路黄金段的两端。前者是“华戎所交一都会”的丝路咽喉,以莫高窟的壁画、藏经洞的典籍,成为世界文明互鉴的“活字典”。后者是“黄河之都”的金城重镇,依托河湟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的三重滋养,孕育出彩陶、刻葫芦、太平鼓等非遗瑰宝,更以“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为象征,书写着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
这种地理与文化的天然联结,让兰州与敦煌文博会结下了深厚渊源。自2016年首届敦煌文博会举办以来每一届兰州都深度参与:从黄河文化主题展区的“兰州非遗展”,到“一带一路”文旅推介会上的“黄河之滨也很美”文旅资源发布。从兰州本土文创品牌“兰小五”的文创产品热销,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专家的学术论坛发言……这座黄河边的城市,始终以“文化桥梁”的姿态,将敦煌文博会推向更广阔的西北腹地。
“敦煌文博会不是敦煌的独角戏,而是整个丝路沿线城市的‘大合唱'。”兰州市文化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届文博会依旧为兰州留下了展示自我的主题板块,而兰州也将作为参会核心城市之一,集中展示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黄河样本”,这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呼应。
文化产业:
从资源依赖向创意驱动转型
近年来,兰州立足“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从资源依赖向创意驱动转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非遗活化有新招:曾经藏在深闺的兰州刻葫芦,在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刻葫芦阮氏葫芦艺术的第四代传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85后阮熙越的手中演变为时尚+传统的互动艺术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兰州太平鼓”从展示展演活动变身走向世界的文化IP,衍生出诸多风格的卡通形象、精美手办,甚至成为对外宣传的城市标志。目前,我市已确认和命名了“软儿梨”“禾尚头”“永登民间刺绣”3家省级非遗工坊,评选出“兰州泥塑”“榆中古建模型”“青城小调”等44个传习所。
文旅融合有爆款:沿着“黄河之滨”文旅线路,游客可以在青城古镇看西厢小曲非遗展演,在黄河楼景区体验黄河文化数字馆的沉浸式投影,还能在黄河夜游项目中,乘画舫欣赏两岸光影秀中的丝路故事。2025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6133.89万人次,同比增长12.03%;实现旅游总花费438.77亿元,同比增长17.72%,成为全国最火爆旅游城市之一。
数字文化有未来:2025年,兰州弹珠、兰州盲盒、黄河摇筏赛、AI霍去病多款创新数字产品在兰州中山桥、张掖路步行街、兰州老街首发亮相,为广大市民及游客带来沉浸式、互动性的数智体验,使数字消费成为兰州旅游的新名片。2025年上半年,兰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大幅度增长,文化+科技的新业态正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文创佳作有惊喜:2024年,以兰州市博物馆大门上的瑞兽狻猊为原型创作的“兰小五”系列文创产品首次亮相敦煌文博会。凭借着憨态可掬的模样、喜庆美好的寓意,“兰小五”深受与会嘉宾的喜爱。这些围绕文物内涵和使用场景研发出的创意产品,让深厚的历史文化更形象、更直观,实现了用文化创意讲好兰州故事的发展初衷,并成功借助敦煌文博会的平台及影响力,将兰州的文创产品推广至全国乃至全世界。
文化生态:
能触摸、能体验、能共情
当然,这些周边生活变化的背后,是兰州对文化价值转化的深刻理解:文化不是老物件,而是能触摸、能体验、能共情的活生态。正如兰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所说:“我们要让黄河文化从文献里、记忆中走出来,变成可带走的文创、可参与的体验、可传播的故事。”
如今,从兰州中心推出的沉浸式体验街区《风起大汉》到兰州野生动物园倾力打造的AI全景制作大型舞台剧《西境千年》,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脉络与特色,其背后折射出的是这座城市在文化资源挖掘、文旅融合、创意表达和品牌打造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与不断进步。
可以说,通过《风起大汉》《西境千年》这类作品,成功地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现代化、艺术化的加工与传播,不仅唤醒了本地民众的文化记忆,更向外界生动展示了兰州作为“丝路重镇”的历史地位。同时,通过对汉代历史、边塞文化、民族交融等主题的深入挖掘,也成功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我们十分期待对文艺创作的初步探索和文化传播意识的不断增强,这都是当下兰州文旅融合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文化产业亮点。”兰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鼓励本土作家、艺术家以兰州为背景进行创作,推动文艺精品的诞生。同时,我们也支持借助影视、戏剧等载体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IP,不断提升兰州文化影响力,这都将为后续文旅融合打下丰厚的基础。”
“历年来举办的敦煌文博会就像一根魔法棒,能不断带动兰州的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兰州市博物馆数字文创研发中心负责人金俊的话,道出了许多从业者的心声。她的团队去年通过文博会平台,将“兰小五”系列成功推向了国际。“今年我们还有新研发的系列产品,希望能借助文博会的流量,让兰州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从敦煌的莫高窟到兰州的白塔山,从丝路古道的驼铃到黄河岸边的涛声,文化的力量从未因距离而衰减,反而在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中愈发鲜明。第八届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产业的机遇、城市的相遇。
首席记者 李超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9月12日第八届敦煌文博会道路交通保障工作全面就绪
- 2025年09月11日第八届敦煌文博会布展工作全面启动
- 2025年09月10日第八届敦煌文博会服务保障工作有序推进
- 2025年09月10日第八届敦煌文博会筹备工作推进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