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洮水清波润陇原——引洮供水工程惠民利民书写治水华章

 2025/09/16/ 08:3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王朝霞 杨唯伟 张燕茹

【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洮水清波润陇原

——引洮供水工程惠民利民书写治水华章

在洮河水的滋养下,村庄焕发新颜。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 杨唯伟 张燕茹

  引洮供水工程,是甘肃迄今投资规模最大、引水渠线最长、覆盖地区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实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甘肃视察,听取引洮供水工程情况汇报,要求加强维护和管理,让这项工程在沿线群众生产生活中发挥更大效用。

  如今,引洮工程惠及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5市,滋养着榆中、安定、会宁、静宁、武山等14个县(区)的2.13万平方公里土地,600多万群众受益。

  这项润泽陇原的民生工程,深刻改变着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也凝聚起陇原儿女建设美好家园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这股力量正推动着引洮工程在新时代续写更加惠民利民的崭新篇章——从“解渴”到“赋能”,从“生存”到“发展”。

引洮工程送来清流润泽陇中大地。

  清流入户润万家

  初秋的阳光洒满陇中大地,清甜的洮河水在寻常百姓的茶壶中翻滚,曾经十年九旱的土地孕育出优质的农作物,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在希望的田野上拔地而起。

  近日,记者来到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进化村,村民王爱红家中窗明几净,陈设时尚现代。但宽敞的水泥院落里,还保存着一口水窖。

  “当年天不亮就得去抬水,晚了就没了。后来有了水窖,接雨水喝,那味道终究比不上洮河水甘甜啊。”王爱红的这番感慨,道出了无数陇中人深埋心底、关于找水与抬水的艰辛记忆。

  家家户户拥有一两口水窖,曾是这片黄土地上最鲜明的时代印记。

  定西,地处甘肃腹地,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西秦岭在此交会,塑造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陇中自古苦瘠甲天下,水资源是其中一个最大的束缚。

  “引洮河水,解陇中渴”,是几代人的夙愿。

  梦想的实现,总伴随着波澜壮阔的奋斗。1958年,引洮工程首次上马,却因当时经济与技术条件的限制,于1961年被迫停工。

  然而,梦想的火种,却在一代代陇原儿女心中燃烧,从未熄灭。

  2006年11月,这项世纪工程再次擂响战鼓。历经8年艰苦鏖战,2014年12月,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全线通水;2015年8月,二期工程接续开工,再经6年奋斗,于2021年9月实现骨干工程通水,至2023年全线正式运行。

  这项宏伟工程,历史性地破解了甘肃中部的用水困局,不仅显著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质量,而且改写了“陇中苦瘠甲天下”的历史面貌。

  时光荏苒,洮河水带来的甘甜与幸福,早已融入受益区群众的日常。

  秋阳洒进静宁县城东苑1号小区居民王银录家里,他与老伴张玲娥悠闲地品着午后香茶。“你品品这洮河水泡的茶,甜得很呐!”王银录端起茶杯,满脸幸福。

  一旁的老伴张玲娥笑着搭话:“以前烧水壶里总结着厚厚的水垢,不放茶叶根本没法喝。现在这洮河水真好,和面做的面条、馍馍都格外可口,洗的衣服也柔软不僵硬。洗衣做饭,样样都好!”

  对于生活在甘肃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的静宁人而言,王银录记忆里冬天凿冰取水、夏天依赖河坝水的担惊受怕,已彻底成为历史。

  2021年9月,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如期通水,为静宁带来了希望。甘肃水投集团静宁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杨亚平介绍:“骨干工程是供水的‘大动脉’,而我们建设的配套工程,就是延伸至千家万户的‘毛细血管’。只有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才能让清泉真正流入百姓家。”

  作为引洮二期的末端工程,静宁县城乡供水配套工程概算总投资15.5亿元,历经4年艰苦奋战,克服重重困难。2022年6月,静宁人民盼望已久的洮河水终于穿山越岭,奔涌而来,从根本上解决了静宁县资源性、季节性、水质性缺水的历史难题,将安全饮水的福祉稳稳地送进了县城及21个乡镇40多万百姓的心田。

  自建成通水以来,这项圆梦工程、民生工程高效运行。

  甘肃水投引洮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张晖介绍:“我们切实抓好工程的运行管理,自运行以来,已累计向受益区供水达12.08亿立方米。”

  这12.08亿立方米的清泉,不仅是生命的甘露,更是流淌在陇原大地上的幸福之歌,见证着一个时代的伟大变迁。

引洮供水调度中心。

  洮水浇灌丰收田

  引洮水,远不止是解渴的生命之水,更是激活一方沃土的发展之基、点亮万千希望的希望之源。

  在海拔2000多米的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花岔村,定西聚鑫牧草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聚东正迎着夕阳,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为马铃薯基地播撒农药。这幅现代农耕图景,几年前当地人想都不敢想。

  “以前种地,那是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缺水,就是我们丰收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回忆起往昔,李聚东感慨万千,“多亏了引水上山工程,现在农田灌溉用上了洮河水,发展再也没了束缚!”

  今年入春以来,甘肃降水偏少,多地遭遇旱情。而引洮工程,正是陇中农田灌溉最坚实的“定心丸”。

  这份底气,同样流淌在安定区内官营镇进化村王爱红的田间地头。他的60亩高原夏菜长势喜人,包菜、芹菜、散花……铺展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翠绿。

  “今年这么旱,我的地一点儿也没受影响!”王爱红笑着蹲在田埂边,轻轻拧开滴灌阀门,清澈的洮河水便顺着管道汩汩流出,自去年7月洮河水引到田间地头,这片旱了已久的土地活力满满。

  从“靠天吃饭”到“四季丰收”,一泓清水,浇灌出了陇西县权家湾镇的产业新图景。温控大棚里,香菇撑开油纸伞般的菌盖;采摘区的藤蔓上,西红柿像红灯笼般摇曳;桃林间,不时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

  “2018年,我们依托稳定的洮河水源,建成了这个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权家湾镇焦家湾村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负责人田仲番介绍,园区以菌类种植加工、果蔬栽植培育、文旅融合共生为核心,探索出一条“集体强、产业兴、资源活、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这股“水到渠成”的发展势头,在会宁县同样澎湃。

  中川镇高陵村的西红柿基地里,百余座银色大棚铺展成壮观的波浪。甘肃梓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卢亚鹏一脸喜气:“洮河水好啊,用这水种出的有机西红柿品质特别好,直供上海,全是订单农业!”

  生意红火,信心倍增。今年,卢亚鹏的种植面积从86亩扩大至157亩,大棚从160个增至327个。“8月初到9月底集中上市,一天就能采收6万斤。”他的言语间满是丰收的喜悦。

  在会宁县韩家集镇云台村,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调蓄水池不远处,玉米拔节生长,郁郁葱葱。“95后”新农人钱旭功站在3米高的玉米地里,虽晒得满脸通红,眼中却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引洮水来了,这片地就活了!”钱旭功去年投身玉米、荞麦等小杂粮种植,信心满满。“我一直关注着工程进度,今年5月11日正式通水后,心里才彻底踏实了。有了引洮水,告别了‘靠天吃饭’,今年的收成差不了。”

  引洮工程这条蜿蜒北上的水脉,正以润物无声的力量,滋养着陇原的山川大地,催生着产业的新图景,也书写着一份沉甸甸的时代答卷。

  “尤其今年5月以来,面对陇中地区持续旱情,我们优化配水方案,仅向定西、白银输送抗旱保灌用水就达2634.67万立方米,保障了时令农作物的灌溉需求。”张晖介绍道。

  水脉畅通焕新颜

  在静宁县八里镇,一座巨大的蓄水池宛如一块镶嵌于川地的蓝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便是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的“心脏”——县城工程调蓄水池。这座于2018年开工、2022年投入运营的调蓄水池,以约196万立方米的库容,成为引洮供水工程库容量最大的调蓄水池。

  “这座蓄水池存满水的话,足以保障全县三四个月的供水安全。”杨亚平介绍,他回忆道:“前几年一遇干旱,人畜饮水便岌岌可危。今年春季旱情严峻,我们不仅稳住了居民的‘水龙头’,还给部分粮食、果树、蔬菜‘解渴’,保障了受旱区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引洮之水,如同一条生命的脐带,通到哪里,哪里便焕发生机与活力。

  今年8月12日,引洮二期庄浪应急供水工程南坪调蓄水池泵站院内彩旗飘扬,随着水泵启动,清澈的洮河水奔涌而出,标志着庄浪县城区正式告别单一水源与季节性缺水的历史,开启了引洮工程保障民生的崭新篇章。

  对庄浪而言,“引洮”二字,承载着不少人殷切的期盼。

  “小时候吃山沟泉水,天不亮就得去挑,去晚了要排队。后来泉水干了,就喝水洛河的井水,又苦又咸。”庄浪县水洛镇中川村75岁的村民李忠宇拧开自家水龙头,看着哗哗流淌的清澈自来水,感慨万千,“如今,终于吃上了洮河水!”

  这份期盼的背后,是庄浪县地处六盘山西麓黄土丘陵沟壑区,水资源极度匮乏的窘境。2023年春节前夕,一场严重旱情让全县面临断水危机,居民生活用水告急。回忆当时,甘肃水投集团庄浪供水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潘辉元仍难掩凝重。

  2021年8月,引洮二期庄浪应急供水工程正式立项。次年6月开工,仅用两年多时间,这条途经静宁、庄浪两县7个乡镇的“生命线”便全线贯通,年引水量可达1459万立方米。

  “以前自来水旱季时有时无,夏天用水高峰期常停水,是我们物业工作者最头疼的难题。”家住庄浪县城鸿泰花园小区的王浩,如今对未来充满憧憬,“现在水又清又甜,我们村苹果产业会越来越旺,我准备回老家承包果园!”

  这些年,引洮供水工程的“触角”不断延伸,在原规划的基础上,应急延伸至庄浪县,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3县(区),惠及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5市14县(区)600多万群众。

依托引洮工程建成的定西湖公园绿植环绕,水面清澈如镜。 本文图片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丁凯

  科学管理提质效

  引洮供水工程,这条横跨千里、惠及百万陇原儿女的“人工天河”,如何实现精准调度与科学管理?

  答案藏在引洮工程的“智慧大脑”——甘肃水投引洮水务有限责任公司调度中心。

  电子大屏上,数百公里管线化作跳动的数据流,每一处闸站、每一段渠道都成为实时更新的数字坐标。智能系统24小时监测水位、流速、水质,如同不知疲倦的“水管家”,自动预警异常、优化配水方案,将“安全供水,供水安全”的要求,化为屏幕上每一个稳定跳动的信号。

  然而,技术是骨架,人才是血肉。

  “水利工程的管理,根基在于对工程的深刻熟悉。要打通引洮一期与二期,实现管理的融会贯通,关键在于人员的互通与经验的共享。”张晖说。

  如今,在统一的片区管理框架下,人员交流、技术协同已成为常态。

  今年6月,引洮一期阳阴峡管理所与二期太平管理所的所长进行了互调。阳阴峡管理所所长杨国强正适应着新岗位:“这边明渠多,还穿过定西城区,管理难度更大。”他正带着工具仔细检查渠道。

  在基层管理所,渠道巡检是守护“生命线”的重中之重。“我们每天都要像‘把脉’一样巡查——清理淤堵、排查渗漏、修复护栏,隐患必须第一时间处理。”他掏出手机,点开单位自主研发的巡检APP,“现在巡检轨迹、时长、里程自动记录,发现问题实时上传,调度中心即刻响应。”

  “公司通过‘运维中心+现地管理所’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充分运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孪生‘四预’系统,实现了供水决策科学化、水资源管理专业化、工程调度精细化、巡检养护标准化的目标,工程综合调度运营能力大幅提升。”甘肃水投引洮水务有限责任公司运维中心负责人高子旭介绍。

  从一座蓄水池,到一座县城;从一条应急供水线,到一条农业产业链;从一个智慧大脑,到一支坚守队伍……

  引洮工程,正以其磅礴的生命力与精细的管理智慧,将昔日的“苦瘠甲天下”蝶变为今日的“希望新田野”,在陇原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治水华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